明朝中期,曾經強盛一時的中國海軍迅速衰落,使明帝國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安全空間急劇萎縮。
并由此改變了東半球的力量格局,影響了整個世界近現代史的進程。
明朝初年,中國擁有一支3500艘戰艦的海軍,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進行大規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明朝水師兩次追擊倭寇直至琉球群島,1409年在北部灣擊敗越南海盜。
在鄭和的第六次海上遠征中一支中國分艦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
另一支分艦隊經所羅門群島進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亞東海岸。
在馬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和蘇門答臘,向中國海上權威的挑戰都被粉碎,三十六個國家的使節向明帝國臣服,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海洋國家。
由此,形成了一個由北印度洋諸貿易要塞,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以及硫球群島所組成的大明海外帝國。
但偉大的大明海軍霸業在十五世紀中葉開始衰落。
明朝的水師的衰落始于正統年間,至嘉靖年間廢馳到谷底,明末有所增強。
其具體表現為沿海衛所空虛,水師士氣低落。
衛所軍是世襲的職業軍隊,待遇微薄,每一月僅一石,加之受軍官的盤剝,生活困苦。
作為軍餉來源的軍屯,由于貴族軍官的侵占日益減少,使糧餉不濟,士兵大量逃亡,如廣州七衛在嘉靖中期缺額達69.8%,福建鎮海衛缺額為76.1%,在數量銳減的同時,士兵士氣低落,戰斗力嚴重下降,士兵衣食無著,漫無紀律,軍官不知作戰,只知道盤剝士兵,官兵互相視若仇敵,可謂“無用之將統無制之兵”。
艦隊減少,艦船破損。
衛所軍的銳減,也導致水師人員的銳減,如福建烽火門水寨缺額達73.7%,銅山水寨缺額達65.8%,各艦隊的艦船數量急劇減少,浙江省船隊原有700艘戰船,1440年已不及一半,新江口船隊400艘戰艦,至1474年僅存140艘,重要水師基地登州衛,曾擁有100艘戰船,1503年,只剩下3艘,同時艦船制造業衰落,鄭和遠征時2000料的寶船在海港中慢慢爛掉。
至十六世紀初,明朝水師所用的最大戰船只有400料,而且都是用舊船的木料建造的。
大明的海防戰略退步,海防線內縮。
明初實行進攻型的防御戰略,針對來自倭寇的海上威脅,明朝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戰艦在南北海域內巡邏,即所謂春巡與夏巡。
首先以艦隊巡邏于海上,警戒偵察和尋機殲敵。
當倭寇深入內海,則利用報警通訊系統,集中水師與外島守軍協同殲滅。
若倭寇登陸,則以水師與沿海衛所駐軍協同殲滅。
此外明軍還經常出動艦隊攻擊敵占島嶼,粉碎倭寇的基地。
進攻型戰略的頂點是在追擊倭寇的戰斗中明軍曾到達朝鮮海岸與琉球群島。
而為了消除來自東南亞方向的海上威脅,鄭和的船隊曾在馬六甲海峽展開戰斗。
總之,殲敵于海上是海防戰略的核心。
仁宣之后,明朝開始收縮海防線,遠洋船隊被召回,大型艦只停止建造,島嶼基地被放棄,撤退政策使水師受到重創,海防線被從遠海甚至外洋壓回海岸。
當然海軍的衰落是相對而言的,直至十六世紀中國海軍依舊能在南中國海三次擊敗橫行印度洋的葡萄牙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