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作戰的一度失敗也主要不在裝備和戰術方面,那實際上是在與一支由中國商人裝備和指揮的日本雇傭軍作戰。
但海軍的大衰落是無可置疑的,鄭和時代中國曾擁有當今美國海軍所擁有的地位。
到明朝后期,海軍再也找不到海上遠征時的盛況,它已經從一支遠洋海軍衰落成海上警衛隊。
人員的減少,艦隊的缺損,海防線內縮這些技術層面的表現有著深刻的社會動因。
首先,向海洋擴張的原動力日益消失是促使水師衰落的最明顯的原因。
日本海島的海上威脅,海外貿易的高額利潤,人口向東南遷移而引起的對東南沿海防務的重視及消滅張士誠。
方國珍的海外殘余勢力,構成了明初水師發展的動因。
在明朝水師的打擊下,倭寇遭受重創,15世紀中葉倭寇入侵只有14次,其中10次被粉碎,倭寇不敢進犯。
加之中日勘和貿易興起,倭寇組織者有了合法的貿易渠道,倭寇的威脅似乎已經不足為慮。
在鄭和的武力鎮壓和明朝的招安下,以東南亞為基地的中國海上流民被消滅,尤其是陳祖義被消滅后,他們或投靠明廷,或銷聲匿跡,自南宋開始形成的南洋華人貿易網被粉碎,已無法構成對大陸的威脅。
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還是在貿易壟斷方面。
海上遠征所帶來的光榮是巨大的,但朝貢貿易的利潤很快便消失了。
隨著明朝軍力的下降和紙幣的貶值,明朝廷再也無法用強行壓價和支付紙幣來賺取利潤,1433年明朝能用半貫紙幣買到時價5-50貫的香料,能用50貫紙幣購買一兩黃金,而官方兌換率是400貫。
但在1453年當香料市價5-8分白銀時,明廷需付7分現銀,朝貢貿易已無利可圖。
最后,長達三個世紀的向東南沿海的人口大遷移停止,大批人口回流內陸,浙江人口從1050萬降至530萬,福建人口從400萬降至200萬,廣東人口從300萬將至200萬。
人口和經濟中心的北移,使向海洋擴張的壓力大大減輕。
這一時期的一系列變動使明朝對海洋的興趣減少,但缺乏刺激只是水師衰落的動因之一。
其次,明朝把資源投向其他方面。
倭寇的威脅是巨大的,但絕不是致命的,明朝的最大威脅來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騎兵。
洪武和永樂時代的遠征,使蒙古人遭到重創,并發生分裂,但當明朝軍隊衰落時,他們發動了對明朝的反擊。
1449年,蒙古軍隊俘虜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城,防范來自北方的威脅成為帝國的戰略中心,因此它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數明朝官員們不了解水師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應用于水師的資源。
大運河開通后,他們把水師士兵調往運河運輸糧食,水兵變成了運輸工人。
沿海的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種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師人員被調往京城修建宮殿,本應用的海防的人力被運輸業,農業和建筑業所占用。
最可怕的是短視的皇帝們大量挪用水師餉銀。
1425年停止海上遠征所節省的經費被用來賞賜皇帝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