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
到了明中后期,東廠的偵緝范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
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盡酷刑。
“京師亡命,誆財挾仇,視干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干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
東廠建立初期客觀上有反**的效果,極大的加強了皇權。
但東廠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歷史影響。
越過正常的官僚機構,進行特務活動,存在大量陰暗面,人為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
為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但在明朝宦官只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由于東廠鎮壓的手段極其殘酷,且有因向獨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為之,所以容易制造大量的冤假錯案,以致于東廠在明代社會上的口碑極差。
明代的宦官是人們不斷詬病的對象,宦官及領導的東廠給明朝社會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對社會的干擾體現在方方面面。
明朝多數士大夫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從維護明王朝的統治出發,對東廠干預司法的行為予以激烈的批評。
他們認為,東廠受理詞訟常常釀制冤案,隨意偵緝威脅社會穩定,干涉獄政經常濫加私刑。
他們指出,東廠干預司法,破壞了明初設立的三法司管理司法事務的祖制,威脅明王朝統治的穩定。
廠衛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監視官僚系統。
至于社會上層人物的**,以至“家人米鹽猥事”,很難躲過廠衛的耳目,多在宮中傳笑。
廠衛對民間的監視,尤其是針對富民的監視,也無孔不入。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置的直接聽命于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被撤銷,只相隔一個月憲宗又恢復西廠。明武宗繼位后,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屬于外臣。
而東廠、西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
在與錦衣衛的關系上,東廠后來居上。
由于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
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