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情也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必須他自己領頭去解決。
所以,韋寶主動請辭明朝政府的官職,不完全是因為要以退為進,不完全因為躲避魏忠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韋寶感覺有些累,感覺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在內部管理上。
韋寶很多時候,甚至連好好的思索一下未來的時間都沒有。
共和制國家的最高權力由選舉產生,并在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而且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的政權組織形式。
共和政體區別于君主政體,而且是作為君主政體的相對面而存在的。
按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大體分為兩類:議會共和制國家和總統共和制國家。
在議會共和制國家中,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內閣等權力。
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只擁有虛位,沒有實權。
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意大利、德國、奧地利、印度等。
總統共和制國家,在總統共和制國家中,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統率陸、海、空三軍,行政機關,政府和立法機關,議會相互獨立;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
美國是歷史上最早實行總統制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實行總統共和制。
按國家政府組織形式,共和制國家又可以可分為五類。
內閣制國家是一種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與總統制相對。
由于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征,故又稱責任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當前西方國家最普遍的政府組織形式。
內閣制的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或總理通常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
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
國家元首對內對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并無實際行政權力,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全權負責。
元首頒布法律、法令和發布文告時,都必須由首相或有關閣員副署。內閣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
如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其閣員必須集體辭職,或由內閣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大選。新議會如果仍對內閣表示不信任,內閣則必須總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組織新政府。
首相或總理是內閣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總攬政務,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所有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重大方針政策。
由于各國的情況不同,憲法賦予首相或總理的權力大小也不盡相同。
總統制國家是一種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的一種組織形式,以美國為典型,與議會內閣制相對稱,指由選民分別選舉總統和國會,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同時擔任政府首腦的制度。
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在憲法中都規定了總統的職權。
美國是最早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它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并互相制衡的制度。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總統的實際權力非常廣泛。
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
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只對總統個人負責。總統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
內閣由總統指定的官員,通常為各部部長組成,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