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死的時候,說吾兒當為堯舜,熹宗死的時候,說吾弟當為堯舜.
所以過度解讀天啟和崇禎的關系沒有必要,這就是老朱家的傳統.
落水這件事,大太監劉若愚所記時間為天啟五年五月十八日,視太學,逆賢、王體乾擅改儀注,凡賜坐大臣不得賜茶,逼先帝速還宮。
至五月十八日祭方澤壇回,即幸西苑,本日申時后中宮張娘娘已回宮,客氏同逆賢共在橋北淺水處大舟上飲酒樂甚。
先帝與體乾名下高永壽、逆賢名下劉思源,皆十七、八歲小珰,在橋北水最深處泛小舟蕩漾,上身自刺船,二珰佐之,相顧歡笑,若登仙然。忽風起舟覆,二珰與上俱墮水,船上金大壺酒具盡沒。
當時兩岸驚嘩,皆無人色。逆賢、客氏手足無措,逆賢亦自投水,然遠不濟事。最先奔趨入水救先帝圣駕者,管事談敬等也。高、劉二豎子皆淹死,后贈升乾清宮管事。
《酌中志》記載,與此同一說法的還有《甲申朝事小紀》,應該是照錄的《酌中志》。
天啟六年八月,熹廟幸西苑,與小閹泛舟為戲。適在水最深處,忽風起覆舟,熹廟與二小閹俱覆水中,幸而獲救,二小閹皆溺死。御體由是成疾。
這是《先撥志始》記載的,即天啟六年八月落水。不管是天啟五年五月落水,還是天啟六年八月落的水,熹宗的的確確是落過水。
熹宗是與高永壽、劉思源兩人泛舟到橋北水最深處,高永壽是王體乾名下,且是熹宗信任的御前牌子,劉思源則是魏忠賢名下,都是心腹小珰。
熹宗落水的根本原因是湖面刮起大風,而親自駕船的熹宗以及高、劉二小珰很明顯無法處理此突發情況,造成舟覆人亡的后果。幸而當時的管事太監談敬將熹宗救出,才沒使熹宗當場溺亡。
實際上,熹宗在天啟四年就出現過身體不適的情況。
甲寅,上不豫。這是《明熹宗實錄》記載的,天啟四年二月三十天啟四年十一月,給事中陶宗道就談到過此事。向時曾聞玉體違和,未幾旋即平復,則皇上調攝之功鬼神呵護之力咸可見矣。
《兩朝從信錄》也有記載,天啟四年十一月從陶宗道的奏疏來看,熹宗經過調理,身體即恢復了。
天啟六年秋,熹廟受溺成病,至七年夏加劇,遍走群望,有加無瘳。案文秉所言,熹宗在落水后的確落下了病根。先帝自七年五月初六日以后,圣體便覺不豫,至六、七、八月之間,總未離御榻。
而劉若愚所稱,熹宗在天啟七年五月初六日之后,身體便覺不豫,最后的三個月,則總未離御榻。至于扯霍維華下藥或買通管家弄死熹宗的,更是無聊至極。樞臣霍維華聞之,遂贊逆賢畫固位攘功之策,進獻仙方靈露飲并蒸法器具。逆賢遂著管家王朝用照維華原樣,用金造鍋甑,付御藥房提督王守安等,照方蒸進。是時,太醫院使吳翼儒等唯唯聽從,莫敢攔阻。先帝初進服數日,亦覺甘美,凡有剩者即頒賜王體乾等分飲之。雖累臣之賤,亦得于永貞直房屢沾余瀝,幾半月焉。
霍維華不過是獻上了一種米湯的蒸法,是魏忠賢讓管家王朝用照原樣,用金造鍋,付御藥房提督王守安,照方蒸進的,整個過程霍維華又沒參與。
況且熹宗剛開始吃的時候感覺味道甘美,還分給過王體乾、李永貞喝,連劉若愚都喝了小半月,要是有毒,不可能只毒死熹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