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賢遂攘臂向職,勢同狼虎,語不擇音,信口誣蔑,恨不殺崇煥與職而后快焉。諸臣面面相覷失色,職遂拂袖而至西角門,謂閣臣曰:職即欲具疏乞休矣。觀此光景,恐有性命之憂,若止于削奪,愿即相成,無多一言,以重其禍。
次日,忽宣職于會極門,付職圣諭一道。職捧出,沿路思之,必為封疆上一件重大難行之事,故付職以重職罪耳。開讀之,則欲加恩客氏也。時傳聞客氏亦欲封其子一伯爵,司官惶惑,問職:何以具覆?
職曰:既有圣諭特下,不得不覆,擬一錦衣指揮可也。
疏上,而忠賢愈益大怒,意蓋謂職懾于三次面詬之威,必當唯命是從,不意職之慣執如故也。遂復詬辱職于干清門。職遂杜門辭印,以待交代。
而忠賢使邏卒數人,日夜遶職之寓,使腹役二名,查職部已行之事。幸職署印不過二十余日,摭拾無所得力焉。職數年來以上之章疏,捏作事科,匯成一單,于看工之日,出諸袖中,以東閣臣及部院諸臣,欲先拿職家人長班拷問,捏勒首詞而后及職。
閣臣云:他已欲就去矣。此何等時,而且作此等事?蓋謂先帝病正危篤也。
忠賢沉思良久,乃曰:且放著。
復納入袖中。
諸臣有過職寓語職者,僉謂:事且不測也。
職遂于八月二十日上疏乞休。二十一日即奉旨削職回籍。二十二日薄暮,而先帝賓天矣。而非時日急,職安知所稅駕哉?
當時許多人上過忤珰始末,以辨明心跡,霍維華的這封奏疏,大抵也是為了撇清其和魏忠賢及其黨羽的關系。但觀其大概,不難看出霍維華與魏忠賢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分歧,這一點無可彌補,最后,在熹宗病死的前一天,即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被削職回籍。
不存在什么陰謀論熹宗被落水。
熹宗落水的主要原因還是不熟悉駕船,以及湖面突起的大風所致。
落水之后可能導致了熹宗身體出現問題,并引發了一系列的并發癥。
而霍維華進獻的米湯也不存在陰謀論。
事實上霍維華一直被熹宗和魏公公重用,同時霍維華也積極捧魏公公臭腳,但霍維華由于署掌兵部的原因,和魏公公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導致其被魏公公矯旨削職回籍,正如其自己所述:職揣知其意,為職不覆封公之疏而怒,不專為崇煥之蔭而發也。
實際上,起先和魏公公一黨,之后發生分歧被逐的也不是一個霍維華,比如吏部尚書王紹徽也是如此。
揆其原由,大概不外乎在其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