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事實上,在火器對射時清朝并不吃大虧,至少不會潰退,但每次英國遠征軍發動白刃沖鋒后清軍就一潰千里,才有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海岸炮臺連續被正面攻克的戰例。
即使在其他殖民地戰爭中,由于殖民軍的裝備偏次,而軍火走私猖獗,英國殖民者往往還會在火力上吃點虧,每每救場的還是白刃沖鋒的威力。
甚至到了21世紀的伊拉克戰場上,英國步兵都曾發動過成功的白刃沖鋒。
訓練才是軍隊的核心。
自動步槍看似威武,但是由于瞄準基線偏短,連發射擊是后坐力的影響,如果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的話那基本就等于在放鞭炮
為什么近代化的騎兵,即便沒有火器也無敵于天下。
近代騎兵不但有槍械,而且也不忌諱使用它們。
寶軍的騎兵就是這樣,腰里的左輪手槍雖然很少使用,但近戰的時候,也是以一敵幾的制勝武器。
而長槍兵和火槍手協同合作對抗騎兵,則絕非自三十年戰爭或者線式戰術時代才開始。
至少在意大利戰爭期間,就有過這樣的合作,只是這種合作在日后愈加精密罷了。
長槍射擊方陣雖然給騎兵帶來了大麻煩,卻沒有終結他們在戰場上的重要地位。
光是步兵的軍隊幾乎必然會遭遇毀滅。
在三十年戰爭的后期,騎兵在一支軍隊中的比例不降反升,有時候騎兵:步兵比例能達到1:1,例如威茨托克會戰。
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于快速機動的需要,也有可能是隨著步兵中火槍手比例的升高,長矛兵比例的減少,騎兵的沖擊變得更有威脅性。
可見在指揮官們的心中,即使進入了熱兵器時代,騎兵仍然十分重要。
兩排橫隊也不單純是紀律性的產物,有一個反例:1813年戰役中拿破侖命令法軍將三排橫隊改成兩派,他的軍隊此前經歷了大規模的老兵減員,紀律性和英軍比起如何我不確定,和去年的法軍比起來可謂是差了。
但拿破侖還是這么做了。
排成橫隊沖擊的騎兵也不是普魯士或者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獨創,在奧爾斯塔特戰后騎兵的橫隊沖鋒也依然存在。
三十年戰爭中,不同種類的騎兵使用的槍械是不盡相同的,而不同國家的分類體系也是不盡相同的,當時也沒有現代化的工業來標準生產槍械。
而從巴爾干,東歐和中歐參與戰爭的非正規騎兵又攜帶著五花八門的兵器。
當時的胸甲騎兵裝備著輪燧手槍,射程大約是25米。
理論上騎兵需要左轉九十度用右手向敵軍開火,以免槍聲驚嚇馬匹,但實際上騎兵們出于各種考慮還是會徑自騎馬上前射擊,任憑火藥在馬耳旁炸響。
火繩槍騎兵還裝備著射程更遠的騎兵火繩槍,由于裝備總體而言較前者輕,他們會在胸甲騎兵身后列陣,有時也會上前射擊并在胸甲騎兵身后重組。
總體而言,騎兵們確實使用了回旋射擊的戰術。
有時騎兵單位會集體上前,一排排輪流射擊后回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