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騎兵單位會站在略遠的地方,由單排上前射擊后歸隊。
也有以列為單位進行的回旋射擊。
比起直接沖擊,這種戰術的缺點是對敵人的士氣打擊不明顯,暴露在步兵優勢火力下的騎兵可能也會遭遇損失,騎兵在旋轉的過程中,有可能遭遇敵軍騎兵的沖擊而崩潰。
但是,它確實能給敵軍造成有效殺傷,而如果敵軍動搖,騎兵們就會使用冷兵器發動沖鋒。
拿破侖戰爭中的騎兵同樣使用槍械。
某些軍隊,例如奧地利軍隊,會將一部分騎兵分散開來,布置在主力前方以資掩護,當然,不同軍隊的騎兵散兵布置方式也是不同的。
法軍騎兵常常遭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喜歡在防御戰中靜止地向敵軍齊射,然后被擊潰。
如果這種戰術是雞肋,為何法軍多年頻繁地使用它。
游牧部落的騎射手騎射戰術的戰斗力其實經常被高估。
首先,游牧部落的騎射手裝備普遍較差,鐵器嚴重缺乏,盔甲、刀槍都要比定居民族的要差,只有弓箭的制作水平較高。
其次,游牧部落往往紀律性差,互不統屬,各路部落首領掛靠在某一可汗的旗下,有油水可以撈大家一塊上,碰到硬骨頭,打了敗仗,反正幾匹馬輪換逃得快,誰想斷后送死,大家精神上支持。
建奴鐵騎就是這樣,他們只能打順風局,在遇到寶軍之前,他們就沒有遭到過真正意義上的挑戰。
所以最近兩年的一系列失敗,終于在寧遠城一戰大爆發,讓建奴從上到下,從里到外,輸了個徹底。
但是聰古倫格格并沒有絕望,覺得還有挽回的余地。
八旗兵勝則躁進,敗則涂地。
和紀律嚴明的正規騎兵作戰其實基本上都是會失敗的。
自己人之間經常為了一群牛羊或者戰利品或者一塊草場打起來,內訌頻繁,很容易被敵人收買。
游牧部落戰術的精髓在于機動性和突然性。
對著敵人防御薄弱的后方大肆殺掠破壞敵人后勤供應,不斷騷擾敵人翼側,乘敵人懈怠不注意的時候發起突然進攻。
騎射一般都是輕騎到敵人陣前大約二三十米的地方射箭,再遠的地方射箭殺傷力有限。
理論上百步穿楊是可行的,但是能夠做到的人百里挑一,而且射了幾箭以后人就累的不行了。
羅馬和帕提亞的戰爭中,一開始羅馬人沒有見識過這種戰術,克拉蘇慘敗全軍覆沒。
等到羅馬人對于騎射戰術熟悉以后,很快就摸索出了克制的辦法,組建了輕步兵,使用弓箭和標槍,在軍團重步兵的掩護下保持隊形。
這一點極其重要,和帕提亞人對射,騎射手和輕步兵對射根本占不到便宜,除非騎射手拿起刀槍發動沖鋒,可是羅馬人還會在地上到處扔鐵蒺藜來遲滯帕提亞人騎兵的沖鋒。
這招歐洲人一直用到近代,等到帕提亞人攻勢衰竭以后,再以紀律嚴明的軍團步兵和騎兵配合對其指揮中樞發起致命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