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與你講道有九度之論,講到了何處?”
“第五,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
“善,那此次便接著之前所講。”
半月后,元夕之夜,城隍神域,后殿之中。
李魚真身居此,坐在蒲團之上,輔德王李昞則是黃冠布裘,不巾不帶,一身常服打扮,高臥云床,顏貌紅澤,雙瞳湛然。
在祂眼中,面前不光只有青年一人,一尊神光奪目,如玉田湛湛的神女亦然低首斂躬,端肅而坐,居于李魚背后。
都城隍微微一笑,開口道:
“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此便是大道九度最初四層,也是如今天地所能容納的最高層次的位格。”
“天地所能容納的最高位格?”李魚一愣,“僅僅只是刺喜嗎?”
“什么叫僅僅?”李昞嗤笑道,“刺喜者,以刺擊地,道神各亦自有典,以其家法,祠神來游。換句話說,此等神祇已然是要以祭祀供奉,方才能得其投下一縷目光或者降臨化身的。
“哪怕是孤這等一品神道王公,也不過是刺喜地祇一流。只要能晉為大道神同級別的神祇,那便不能以凡俗王爵比之,而是同道門天仙一般,能周游萬界,得喚一聲真君了。”
得了李昞這位便宜老祖宗解釋,李魚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第四境刺喜地祇這一層中水究竟有多深。
按李昞所言,其實最開始,神道之中的品階劃分只是如天周之時一般,以爵位進行劃分,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等,某些地域特色較重的神祇還以執圭、執帛稱之。
若是輔德王去往彼時,也只能稱公而非王。
待到始皇帝統一六國,陰世龍庭勃發,建立仙秦浩土,冊封天下神祇便都按二十等爵進行,自公士到徹侯,以人道壓神道,世間再無神道王爵。
后來神漢建立,又有王爵之位誕出,逐漸恢復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再之后,世俗之中出現了九品官人法,不知道被哪個腦洞極大的修行之人學了去,并傳播到神道之中,逐漸擴散開來。
自此以后,五等爵位便和九品官職并行,神道王公為一品及二品,侯級為三品,伯級為四品,子爵、男爵兩級略去不提,五品以下則是位格更低的神祇所用,不在刺喜之列當中。
“若以城隍神為例,那便非常容易理解,”都城隍詳細解釋道,“孤之封號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輔德王’,又有‘天下都城隍’之稱,若按我大唐行政區劃,則可統管以邰城為中心,整個關內道范圍。對于其余諸道亦有干涉權力,算是頂格王爵。
“而孤若只是二品公爵,則只能都督一區,下領數大州縣,節制調度各州各縣的山水神祇、城隍土地。
“以此類推,三品侯爵的權力范圍為一州之地,也稱作州城隍;四品伯爵只能影響一縣之地,故而也叫縣城隍。
“至于二品公爵,因為我朝都督之職又叫節鎮,有開府之權,是以也被稱為府城隍,僅在都城隍之下。
“城隍四品,一品一重天,但其實都在道有九度中第四境‘刺喜’一層中。由此可見,這刺喜地祇也不是什么貓貓狗狗都能成為的。”
李魚一開始還在仔細聽講,后來卻覺得其中既視感越來越重。
他以前雖未仔細研究過歷朝歷代行政區劃演變,但也模糊記得,“府”這一行政單位,雖然最早出現于唐,但卻是與“州”同級,直到明朝建立伊始,洪武大帝改元代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直隸州以下有縣,如此才形成了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府凌駕于州之上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