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魚嘖了一聲,只能將此事暫且擱下,復又問道:
“如今世祖已然將神道九品與大道九度悉數告知于我,不知佛道修行之輩,他們境界又是如何劃分的?如那光濟法師,他又是何等境界?”
李昞遂道:
“佛道修行之境,與我神道不同,道門以入道、人仙、地仙、天仙為劃分依據,又在此基礎上增添鬼仙、神仙兩種說法,湊足了五仙之說。
“入道之境,內中又分為練氣、筑基,合起來便是以性就命、煉精化氣的修行。待到此輩筑基有成,便該以命合性,抽坎填離,自此還丹可結,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形質且固,多安少病,乃曰人仙,與你目前境界大致相同。
“倘若有修行之輩不測身死,一靈不昧,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于投胎就舍而已,此便是鬼仙。”
“至于地仙,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圣。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間者,此之謂地仙。”
說到此節,輔德王閉口不言。
“神仙和天仙呢?”
李魚正聽得津津有味,忽然停了下來,心中頓失悵然若失之感,不由出聲追問。
“孤先前有言,鬼仙和神仙,是在天地人三仙之外增添而來,并非具體的修行境界,而是對某一類修行之人的代稱。
“鬼仙是肉身已喪,唯獨修行魂魄之輩;神仙則是領受天地神職,遭民眾香火供奉之流。至于天仙......”
輔德王搖了搖頭。
“那等修者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遂超脫一界,遨游太虛之中,堪比第五境大道神同的神祇,可另開一界,自辟乾坤。
“此等境界,便非孤所能描述得了了。”
聽了輔德王介紹,李魚只覺一幅畫卷在面前徐徐展開,其上有天仙出入青冥,有地仙長生久視,有神仙牧守一方,亦有人仙混跡市井、鬼仙蟄伏潛居,一副修行大世景象。
“這等超凡之士,又是如何與人世間和睦相處,而不曾整出什么修行王朝、長生世家的?”
李魚心中再度誕出類似念頭,思索無果后又被他深埋心底,不曾外露分毫。
“至于佛門,他們修行之道和中原截然不同,只能大致類比,不能一一對應,”都城隍接著又道,“人仙及以下的佛門修者,被他們稱之為比丘,其上則是羅漢,與道門陽神地仙相媲美,再上便是菩薩,等同于道門天仙。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大羅漢、大菩薩之類的特殊情況,不能以常理視之。”
最后,都城隍做出總結:
“佛門的羅漢、菩薩更像是某種業位而非修行境界,有時候,坐在那個位子上的人或許德不配位,但亦有可能一鳴驚人。”
“所以光濟法師是......”
“孤說過了,那和尚來歷莫測,十五歲時便受了具足戒,那時他已是一名比丘了。如今怕是早已化作羅漢,故而我才說他是當今之世佛道兩家有數的高人。
“畢竟本方天地,所能容納的最高位格也不過地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