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始終是律師的身份,所以辦什么事也多了一份可信度,而且寧平的費用是單單現結,所以寧平對于何英提的每件事情都樂于前往。
跟沈雙見面的時候,何英也沒繞彎,直接跟沈雙說了來的目的。
“雙姐,我想采購一批機器,生產雨傘布料的機器,從哪里能盡快購買到?”
沈雙對于何英的問題既然有其他疑問但是私人問題她不問,因為這次何英身旁帶了個律師。
長得一副正派,模樣跟吳亮比不相上下,談吐又好,比起吳亮那不著調的個性,寧平還是占了上風的。
沈雙給何英寫了一個聯系方式:“我們廠里都是從這采購的生產機器,你直接聯系他,說是我介紹的!”
“好,謝謝雙姐!”
何英跟寧平在海市沒有過多停留,反而多花了兩天的時間去看了生產機器。
何英在鎮上買的廠房花了一百萬,廠子占地面積幾千平米,按著廠子規模來看,一年幾千萬的產值不成問題,機器配套也得相信的配好。
等機器入場的時候,這管理廠子的問題就落在了孟鶴堂的手上,他在海市的檔口就交給了孟子坤。
孟鶴堂被聘請作為廠子的主任,管理廠子大大小小的事情。
廠長是李紅霞。
何英覺得還是給她媽找點事情做,還不受氣,非廠長莫屬。
當然總的決策由何英負責。
何英是這么計劃的,但是還沒跟何大壯跟李紅霞說,等廠子先運作起來,再讓她爸媽兩個閑職進場。
孟鶴堂是率先進了廠子,首先解決的是招工問題。
機器操作方面,公司會派人下來指導,沈雙也從她廠子調了一些人輔助。
每個工作崗位基本上都能很快上手,加上前段時間倒閉的廠子多,閑置下來的工人也多。
招工啟示一貼,立馬就有烏泱泱的人過來應聘。
用時了半個月的時間,何大壯天天帶著李紅霞回村里看房子的進度。
何英天天盯著廠子,工人招的差不多,已經開始進入試生產的環節了。
生產的是雨傘的布料,傘架方面京都那邊也有了消息。
何英連夜坐車去了京都,用了兩天的時間,何英才敲定了合同,一千萬個傘架的訂單就這么簽了。
這前前后后花了三四百萬,一把完整的雨傘還沒生產出來。
好在空間有折疊傘的從頭到尾的生產工藝。
何英找人復印了一份,然后分車間交給了生產主任按照步驟操作。
由于他們這些工人也都是在其他產線上生產了十幾年的工人,所有服從性也比較好。
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廠子的第一批折疊雨傘已經生產出來了。
何英親自去車間查看了,生產出來的折疊雨傘很漂亮不說,質量就是拿到二十一世紀也有的比。
她這才算松了一口氣,就是現在的技術,折疊雨傘生產出來還不能完成自動包裝,得人工進行包裝。這就降低了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