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大宗師》中言,何謂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白話來說,真人之境,不違逆自己所處的少數人的位置,不以自己的成功而逞強,不可以謀計事情。如此,事情有了過錯不會反悔,事情做得當了也不會得意。如此,登上高處不會感到戰栗,進入水里不會打濕衣服,跳進火里也不會灼傷。
自在隨心,水火不侵,便是真人道境!
“得得得,這么麻煩,聽的俺孫某頭都大了。”
林中小屋,江小白引言古經說法,跟孫狂解釋了關于真人境界的說法,卻不料聽得孫狂頭大,直搖頭,顯然不是太明白。
江小白見了,無聲笑了笑,便不繼續說了。
“孫某就是個粗人,一直就以為真人之境,就是道家金丹,佛門舍利,至于內家武道,打通先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個穴位便到真人之境了,聽前輩你扯的這么玄乎,實在聽得暈頭巴腦。”
孫狂把自己的想法直白說了出來,就是一種真人的客觀評判標準。
先天之上的大境界,便是真人,而因為諸子百家修煉體系的不同,所以評判標準就不同。
道家真人境界,圣胎圓滿后,七返九還,生三味真火,煉金丹,凝聚金丹大道;佛門真人境界,便是小乘佛家第三果位阿那含,斷欲界九品,凝聚佛骨舍利;而內家武道,打通周天一百零八個穴位,便成就真人。
這是諸子百家經傳的境界評判。
“孫道友說的是真人境界的客觀判斷標準,諸子百家各有不同,是行(hang);而我剛才所言,便是真人之道,對大道的領悟,只有一家,神入道,意隨行,方得證。”
江小白眉眼淡然,論道起來,和以前一樣,一絲不茍。
話里的意思也簡單了不少,孫狂說的是對真人境界的客觀判斷,而他所說,是主觀標準。
“聽你這么一指點,意思明白了不少,也就是說,得上道。我修行數十載,之前修行沒想這么多,就是一直打坐煉氣揮刀,想不到還有這么多彎彎道道。”
孫狂若有所思地摸了摸后腦勺,隨后眉眼一瞇,大嘴一咧,還起了玩笑。
這粗莽漢子,書讀的少,對修行這方面,只停留在練功化氣階段上,對什么大道領悟這種形而上的層次根本就沒有多想過,一直便簡單地認為,氣足了,穴通了,水到渠成。
對江小白剛才所言,并沒有多深的體會。
“也不盡然,依我所知,各家修行法門不同,側重不同。道儒一脈,氣神同煉,佛門主神輔氣,肉身如臭皮囊,側重修神魂,而內家各門,主修肉身煉氣。各家修行法門不同,入道各有千秋。你是內家,主修肉身煉氣,對神魂修煉的要求自然就低了,入道門檻應該要低一些,這是我的想法。”
江小白的話多了,眉眼也很認真。
一談道論法,把往日十天半月的話都說了個干凈。
話里的意思,就是修行法門的側重點不同,有的主修肉身,有的主修神魂,有的肉身神魂同修,在這種情形下,各有神通法,對入道的要求也各有高低。
就像道家和佛門,同修神魂,入了先天,可修煉出“第二身”,就是陽神身和意生身,而內家先天,只可神魂出竅,出陰神,陰神無神通。相對應的,道家佛門入先天,需清六根六賊,心無雜念,才可意動氣隨,就如當初老道大限將近,江小白心困老道生死,五氣朝元,三花一線,不入先天。而內家武道,對執念心魔的要求就低了,氣足沖穴才是關鍵。
這是他的想法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