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朱允煐來說,治理好大明江山,這就是他的工作和職責,是必須要做好的事情。
而對于那些文武百官,他們也需要保證自己的立場,或許他們有著自己的一些利益和想法。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和皇帝站在同一個立場,這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也不只是文武百官,很多的宗室也應該知道自己的立場和責任。朝廷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榮耀和奉養,自然也就意味著在必要的時刻,這些人都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周王朱橚就很清楚,他現在看起來是宗室之長,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責無旁貸了。
周王朱橚率先上表,申請帶領著周王府上下遷居北平,這是他的立場、這也是周王對于遷都的態度。這就是以身作則了,也必須要這么做了。
朱允煐自然是非常開心的,看起來他的五叔還是非常靠譜的,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端正立場,也是和皇帝共進退,起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作用。
而朱允煐這個時候也沒有太多的挽留,甚至也沒必要假惺惺的做個樣子。遷都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這就是英示皇帝制定的政策,這就是大明的國策,這是勢不可擋的一個事情。
所以既然周王都已經提出來了,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允準了,這也是遷都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很多人大概也能夠猜得出來,周王肯定也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其他的一些宗室也會接二連三的上表,要開始表明自己的立場了。
除了宗室這邊,周王朱橚也要求將修孝康大典的名儒大家帶著一起遷往北平。這也就意味著到時候大本堂的藏書,以及一些參與編修大典的官員,也要跟著遷過去了。
畢竟孝康大典的意義不同,這樣一部集朝廷之力編纂的鴻篇巨著,也不是單單一個周王府就可以承擔的,這些也都是需要朝廷的力量。實際上周王府,也就是名義上牽頭而已,很多的主編、編修等等,都是朝廷命官。
翰林院,看起來要成為大明朝第一個被遷都的重要官府衙門了。大家也都知道想要編纂孝康大典,翰林院的那些精英人物還是不能缺少的。
雖然肯定還需要留下來不少人在應天府,以備皇帝的垂詢。可是翰林院更多的人,現在就要去北平了,不管這些人樂意還是不樂意,都要開始舉家搬遷了。
當然不舉家也沒問題,只要那些官員去了北平也就行了,朱允煐不在乎那些官員的家人去不去北平,那些其實也確實算不上特別重要的,官員本身才是最主要的。
而對于翰林院的官員們來說,也沒什么好心里不平衡的,他們不是唯一的。
國子監的一些官員也很郁悶,當初大明朝開國的時候,雞鳴山下就是國子監,但是洪武皇帝一直惦記著老家,所以中都鳳陽也是有著國子監。
現在中都的國子監沒什么好說的了,應天府的國子監才是大明朝的最高學府。而現在國子監也不會完全給搬遷到北平府,只不過也有一大部分人也都需要遷往北平了。
以后的學子們也算是有些福氣了,可以稍微的就近入學,北平府和應天府都有國子監。
只是北平府的國子監必然是越來越重要,一些重要官員的子弟,包括武勛人家的子弟,很有可能也就是入讀北平的國子監。而應天府這個文華之地,當然也不能不在乎。
陪都那也是都城,這里還是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也是需要重視的。
一切看起來都是這么理所當然,國子監和翰林院成為了遷往北平的兩大機構。也別說這兩個機構不重要,任何的朝廷機構都是有著他們的特殊地位。現在這兩個機構跟著遷往北平府,這也就是前哨站而已,接下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搬遷了。
遷都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耽擱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一個事情。
朱允煐也覺得比較滿意,雖然看起來稍微有點阻力,不過也比想象中的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