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一口礦井年產能50萬噸計算,杏樹洼煤田只能保證開采4到5年。而一座大型煤礦建設成本巨大,建成后至少要保持四、五十年的開采,也就是說煤炭儲量至少要有幾千萬噸才有投資的意義!
實際上老虎峪煤礦的二號礦井選址,最終落槌在劉莊公社往西1.5公里的老墳山附近。根據勘探結果,老墳山煤田的可采儲量高達上億噸。而實際上設計年產量120萬噸的老墳山煤礦,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經破土動工,原計劃將在明年十月投產!
杏樹洼煤田雖然儲量不高,但它卻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那就是埋藏深度很淺,可以直接采用平硐開采。所謂平硐就是在山腳,往山里打一條平行地面的礦道,就能直通煤層往外運煤了。
這種開采方式相比于斜井、立井開采,不但技術上最簡單,而且經濟上最便宜。能夠進行平硐開采的唯一前提條件,就是要求煤田埋藏深度要平行甚至高于地面,但實際上大部分煤礦卻是深埋在地底。
時間很快來到了六十年代末,那幾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整個國家都處在一種非常混亂的狀態。冀北省的煤炭行業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一時間出現了煤炭供應短缺的矛盾。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有資金、有能力的單位紛紛自己去產煤區挖煤,來保證自己部門內部的煤炭需求。
冀北省糧食廳不知怎么得就看上了杏樹洼煤礦,于是投資十幾萬資金建成了一條能夠年產5000噸的平硐礦道。不過糧食廳在杏樹洼開發的煤礦只運營來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在上面政策的要求下關停了。
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小煤礦,各種安全指標遠遜于國營大礦,更容易發生各種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因為當時國家秩序重新恢復穩定,各大國營煤礦基本恢復計劃產能,基本能滿足國內生產生活的需要。
杏樹洼煤礦雖然最終被關停了,但包括采煤礦道在內的大部分設施,卻都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所以每到農閑時節,杏樹洼大隊就會組織社員下礦開采煤礦。挖出來的煤除了滿足各家各戶生活用煤之外,多余的部分還能往外賣,作為整個大隊除了賣糧之外最重要的現金收入來源。
當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煤炭的供銷有著嚴格的控制,并不是你想賣就能賣的出去的。特別是像杏樹洼大隊這種不在國家計劃之內的社隊辦小煤窯,經常遇到銷售無門的窘境。
大凡需要采購煤炭的單位,采購員出門前需要拿到本地煤炭工業局的批條,然后找到煤炭供應地的煤炭工業局,由他們統一出面組織協調由哪個礦區對口供應。
而為了便于各個單位提前制定計劃,上到中央下到省市縣各級政府,早在頭一年的年底就會開始組織第二年的訂貨會。比如冀北省作為煤炭供應省,每年年底都會編制第二年的煤炭開采計劃。冀北省的煤炭在滿足本身需求之后,會在中央的統一安排下,對口供應其他缺煤省份,通常是臨近的京津地區和魯東省。
從整個國家宏觀層面看,每年的煤炭消費增長速度都高于煤炭供應增長速度,這就導致全國的煤炭供求形勢一直很緊張。但是這并不影響像杏樹洼煤礦這樣的小煤礦賣煤無門,這也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存在的最大弊端——過于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