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不下鄉,流水的縣官想要管理治下鄉村的民眾,就得通過鄉紳這個特有階層。
鄉紳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
他們地位都不低,而且還是國家和鄉村民眾之間的橋梁,縣丞自然也不敢太過得罪,
面對著二十幾位召集起來的鄉紳,劉縣丞輕咳一聲,把事情的始末說了一遍,著重提出了兩點。
這是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逼迫,五千大洋是縣令的要求,他這個縣丞只是個傳話跑腿的,要他們諸位看著辦。
他這邊話音剛落,下面就炸開了鍋。
“五千大洋,日本人是得失心瘋了吧?”
“五千大洋,咱祖祖輩輩攢多少年,都攢不下來這么一份家產。這日本人是金子做的嗎?這么值錢!”
“要我說,這根本不關咱們的事。這又不是說土匪殺到咱們元寶鎮來干的事,這日本人已經出了鎮子,誰能知道他們跑哪兒去了,賴到我們身上,誰知道他是不是訛人呢?”
“是啊,日本人壞心眼兒太多了,強烈懷疑這是他們的陰謀,編造這么一個借口就是為了勒索錢財。”
類似的質疑不斷響起,在場的人,沒人愿意認了這種事兒。五千大洋,在場的鄉紳一半的人,家產還不夠這個數呢!
再說了,他們憑什么為這個子虛烏有的事掏這份錢?
就是因為日本人胡說八道編出來的東西?
鬧著玩的吧!
劉縣丞喝著茶,笑呵呵的等他們將牢騷發完,這才不緊不慢的說:“諸位,你們要清楚,日本人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答復,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現在是常縣令做主,五千大洋解決了這事兒,一切都皆大歡喜。可如果日本人動真格的,換個人來可就不是五千大洋能擺平的了,事情是越早解決越好的。”
在場的鄉紳都沉默了,他們又何嘗不知道日本人的霸道。甲午戰爭的失敗,割地賠款2億多兩白銀,朝廷不也是認慫了嘛!
甚至說,當時用的是含量93.5%的“紋銀”,清朝廷簽定協議時以為就可以照這個付款。
但日本為了多要賠款,借口紋銀含量不足,堅持要按99%的“足銀”結算,清朝廷不也是為此多賠了一千多萬兩嘛!
日本國能訛詐一千多萬兩,幾個小日本兒訛詐五千大洋,這不是很正常嗎?
劉縣丞見他們態度有所松動,繼續勸說道:“諸位,這五千大洋又不是讓你們出,元寶鎮上上下下都有這個責任,平攤下去每人不過是一塊大洋罷了。”
一塊大洋,對于在座的人來說,那就是弄幾兩好茶葉,擺一桌子好菜的事,甚至說聽戲時興致來了,往戲臺上扔幾塊大洋打賞。
一塊大洋對他們來說,就是個日常消費,根本不算什么事兒。
但是對于底層的佃農,扛包的苦力,站柜臺的伙計,一塊大洋可能是他們十天半個月的收入。他們掙那點兒錢,養家糊口都是困難,再拿出來這一塊大洋,那得當褲子了。
更何況,有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全靠那一兩個壯勞力掙錢。這份兒錢平攤在身上那就是好幾塊大洋,難道讓他們全家一個月不吃不喝嗎?
鄉紳們的表情都有些凝重,但凡是有點良心的,肯定不愿意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