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天朝自江山定鼎以來,儒法二家近乎平分廟堂,思想學說影響廣泛,疆域范圍內,上至廟堂黃紫公卿,下至封疆大吏多由儒家大儒和法家高人擔任。
但是由于儒法二家思想對立,故而在朝堂上多有紛爭。
但是天皇帝一統河山,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壯舉,自有吞天的雄心壯志,想要建立萬古不滅的永恒天朝,所以允許百家爭鳴,只要不反秦叛國即可。
認為法家的依法治國和儒家的德治、仁政二者皆不可缺,乃是國朝能否萬古不滅的根基所在,畢竟法理不外乎人情。
若儒法二家能夠通過長期的碰撞,去蕪存青,定能形成一個極為完整,可流傳千古的治國之道。
所以堅持儒法二家治國。
但是為了避免儒法兩家爭斗過甚,影響國朝,天皇帝將國事劃分為二,儒法二家各掌其一,這才使得儒法兩家紛爭不至于至水火不容的態勢。
大儒們才情通天,道法絕倫,能口綻蓮花,出口即刀劍,詩可滅敵,文能覆宗;
此時又有各大儒家書院聯合把持天朝文脈,一時間,天朝國境內,文章詩詞傳遍四海,君子賢人數不勝數。
至于占據半壁廟堂風流的法家,代天執法,有道教圣人曾笑言:法者,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
此言甚是形象,將法家比作蜘蛛,吐絲即為制定律法,將律法當作蛛絲,編織一張覆蓋天下的法網,或是天網!
有道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過既然大秦稱天朝,自然有納海氣量,雖尊儒法,卻也能容得下百家齊鳴,諸子百家中尤以道教能與儒法二家并立,稱儒法道三教,恍若三尊太古擎天巨岳,一覽眾山小!
但也不是說除儒法道三教外,諸子百家剩下的學家便不值一提,要知道,天空上日月雖然耀眼,但是萬千星辰同樣璀璨!
百家中:兵家、陰陽家、墨家、縱橫家、名家、農家、醫家、家等一樣學說眾多,影響源遠,信徒擁躉眾多!
就拿其中的家來說吧,傳聞可以筆寫江山、延國祚、定命運,曾有一個傳說,一位樵夫入深山偶遇一文士,其人左手執卷,右手拿筆,此刻正仰天大笑,口中不斷重復著法成了,法成了!
樵夫好奇上前詢問,那文士卻道:“今日法成,心大悅,可許樵夫一愿。”
樵夫權當其在玩笑,不過卻也鬼使神差道:“特別羨慕鄰居秀才書生,每日里看著詩書,搖頭晃腦,引得鄰里不知多少小娘子芳心暗寄,所以他也夢想成為一個書生。”
文士聽完,又詢問樵夫名諱,生辰,何方人士等,問罷,隨手執筆在左手卷中寫道:“青柴縣樵夫某某,一日出門,不慎磕破頭顱,自此開竅,能讀書明理!”
寫罷,文人飄飄然如仙而去,樵夫大驚,納頭便拜,事后,樵夫果如那文人所寫,從一個砍柴劈柴的樵夫搖身變作了一個儒雅的書生!
類似此般奇聞,諸子百家,數不勝數。
大秦疆域遼闊,實行郡縣制,雖說是郡,但有些干脆就是春秋時期某一個或者多個國家的完整領土!
天朝共分三十六郡,每一郡下轄又由多個縣組成,數量不等,少的幾個,多的二十乃至數十個,縣以下又有一些貧瘠或是蠻荒的山村鄉野,統一由縣派遣人員,設村、鄉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