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文王才像眾人介紹:“這位乃是武夷山的楊拓道長,道長于我危難之際,助我逃出五關,返回西岐。”
待文王說完,姬發又帶著眾文武,世子來感謝楊拓相助之恩!
第二日,大殿之上,眾文武朝賀完畢。文王對一旁的楊拓道:“道長救吾性命,大恩無以為報。愿尊道長為我西岐丞相,以報此大恩!”
楊拓連忙還禮道:“山野之人,無有治世之能,怎能擔得如此重任,西岐萬民的福祉,非大德大賢之人方可任之。”
“吾楊拓萬無此能,望大王收回成命!”楊拓連忙推辭不受,這丞相一職,乃是姜子牙的位置,他怎么能恩將仇報,占此高位。
文王一再勸說,楊拓只是不允。有上大夫散宜生見此,出聲道:“大王,道長乃是出世高人,想是不愿沾惹紅塵俗事。不如請道長為我西岐國師,豈不是兩全其美!”
文王見楊拓不愿意擔任丞相,又有散宜生出言,便說道:“道長可愿擔我西岐國師?與我西岐氣運相連,禍福與共?”
楊拓心中思索:“擔任國師,與西岐氣運相連,雖然有國滅運消之惡,但確可以借人族氣運修行。再者,這西周有八百年的基業,以后可以再慢慢謀劃。”
于是楊拓回答道:“大王如此厚遇,楊拓深感榮幸。既如此,貧道愿與西岐一道,氣運相連,榮辱與共!”
文王聽罷,喜道:“好!”
眾文武百官聞此,也連忙拜見道:“見過國師!”
楊拓也連忙還禮!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師執掌祭祀,教化萬民。地位崇高,不在丞相之下。
待眾人拜畢,楊拓只覺冥冥之中有一股氣運洪流與自己相連。洪流之中分出一股細微的支流往自己而來。
楊拓頓覺自己氣運大漲,根基穩固。不再如穿越之后那般,像是無根之萍一樣。
片刻功夫,楊拓只覺自己境界都更進了一步,推坎填離之境向前邁出了不少。
之后,文王又命上大夫散宜生張榜。于城外正南處造一高臺,曰“靈臺”,用以祭祀上天,以鎮災厄。
凡參與建造者,均給予錢糧。
下朝之后,文王又宴請楊拓。王曰:“西岐今得國師,萬民之幸!只盼國師助我西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楊拓答曰:“貧道必定盡心竭力,以報西岐百姓!”
楊拓又言:“我聞大王尤其擅長伏羲先天八卦之術,小道也略有專研,可能得大王指點一二?”
文王道:“既然國師有此雅興,本王自無不可。”
文王又道:“我于羑里七年,演伏羲八卦為六十四卦,著《周易》以傳天下。今國師有意,吾以周易原稿相贈。”
說著便去內殿取出《周易》,將其贈于楊拓。
楊拓雙手接過竹簡,仔細查看,發現這竹簡沒有想象中的神異。
按楊拓想來,文王著《周易》,有功于天下,當有天降功德,氣運所鐘。
不想這《周易》就如一普通的書簡,沒有任何的神異表現。
其實楊拓不知道,這卻是他想差了。
文王著《周易》自然是有功于天下萬民。但卜算之道就像倉頡造字一般,于人族有大功。
但卻是泄天之密,自是有惡于天。不僅沒有功德,反倒是有業力降下。
不過文王乃是西岐圣人,有教化萬民之德。又居王位,有人族氣運庇護,這才不受業力所害。
是以,文王雖著《周易》,卻并無功德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