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拓趁此機會,回府編撰自己的《農書》。希望能在出征之前,完成此事。
數月以來,心中早有腹稿,只待最后完善,便可成書。
一連幾日,他都在整理思緒,準備最后成書。
這一日,他以紫竹林中的紫竹為材料,煉成一簡。雙手將竹簡拋于空中,右手急揮。
隨著右手的劃動,空中上出現了一個個字跡。密密麻麻,滿天飛舞。楊拓將手一指,無數的文字,帶著楊拓的意念,飛去竹簡之中。
竹簡之上,出現了諸多文字,流轉不休,慢慢的將整個竹簡排滿。
當整個竹簡之上,都寫滿文字之時,楊拓停了下來,在竹簡另一面,上書《農書》二字。
自此,全書已畢。或許還不完整,卻是楊拓的心血,以后也還可以慢慢補充,修改。
此書內容頗多,以一般的竹簡,怕是要好幾百卷,太不方便,楊拓就將之煉成法寶,只一卷就記錄了所有的內容。
正當楊拓準備收起竹簡,此時天空之中風云變色。隱隱有雷鳴之聲,有圣賢之象浮于半空。
火云洞中,三皇五帝及諸位先賢,都將目光投向西岐城中。諸天大能,幾乎都心有所感。
只因此書一成,人族氣運頓時暴漲不少。反與人族相關的大神通者,都能感受到人族氣運長河的翻滾。
在無盡的虛空之中,一道代表著人道氣運的氣運長河,自虛空之中緩緩顯現,其中蘊含著整個人族的氣運,有無數的身影自長河之中顯現。
卻是人族無所年來,所有證道大羅的圣賢身影。他們一直鎮壓著人族的氣運,每一位都是人族的底蘊,是定海的神針。
此時,一股巨大的氣運,從氣運長河之中涌出,順著冥冥之中的感應,從天而降,落入了剛剛成型的竹簡之中。
卻是《農書》初成,人族氣運增長,運氣長河有感,有氣運反哺。
農書于人族氣運大有裨益,得到了人道氣運的加持,形成了一件氣運靈寶。
只待日后,此書廣傳天下,人道氣運大漲,功德圓滿之時,還有人道功德降下,那是必然會誕生一件功德靈寶。
楊拓也沒有想到,自己只是想為人族的發展作出一些貢獻,不想這書的干系居然如此之大。
卻是他低估了農業在人族發展之中的作用。
自從神農圣皇傳下五谷,人族才迎來了長遠的發展。可以不再依靠自然天地來獲取食物。
農業的發展,使人族可以養活更多的族人,可以有儲備,用來抵御災害,不會輕易的被天災所擊垮。
這也是人族,能從洪荒萬族中崛起的原因之一。
楊拓此《農書》,共分六十余卷,內容豐富,計有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備荒、飲食等12目。
其中農本主要是闡述了以農為本的思想,以及種子的挑選,改良,育苗等等。
田制則介紹了關于井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分田制等制度的基本情況與優劣情況。
又制定了,以膏沃而無水旱之患者為上品,雖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無水旱之慮者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為下品。
且按上中下三品授田,上品如授百畝,中品則需百五十畝,下品更是需要二百畝。而后均按百畝的標準來收稅,用以抹除因田地優劣所帶來的差異。
并記錄了攤丁入畝等一系列的制度,許多都不符合如今的適宜,不過楊拓還是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