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事記錄了農業生產各種活動,指導農民深耕細作,更好的種植,除草,除蟲,施肥等諸多技巧。
水利記錄了灌溉,防洪,抗旱等事務。
農器則是介紹了各種用于農業生產的工具,并配置了圖譜。
樹藝介紹了樹苗的種植,栽培等等,包括了修剪、嫁接、插苗等一系列技術。
蠶桑記載了養蠶,織布的種種。
種植記錄各種不同作物的種植技巧以及區別。
牧養則記錄家畜的放養與家禽、魚類的養殖,增加人族的食物選擇。
制造記錄各種農業器械的制造與改良方法,以及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
備荒則是介紹了怎么儲存,怎么抗擊病蟲害,防御各種天災人禍的辦法。
飲食則是介紹了許許多多可以食用的植物,以及健康的飲食方法和習慣。并將可以食用的種類一一記錄下來。
這本書包含著,楊拓在未來所知道的許許多多農業知識。有許多都不適合現在的情況,只能按照時代的進程,挑選符合適宜的知識傳播。
這本《農書》記載了方方面面,唯獨缺少了天時。這天時最是難以辨認,而且封神之后,天地之間的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歸天庭管轄,人族根本沒有掌握的機會。
不過有一點,如今的世界,雖然劃分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卻沒有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人族掌握不了天象,也不能讓天象所限制。
楊拓決定制定出二十四節氣,補全天道運轉。讓百姓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情,不用再依靠老人的經驗來判斷。
經驗有時候不是那么準確,比如播種,如果晚了,肯定會影響收成。
不過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先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通過測量日冕的日影長短,以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定為夏至,白晝最短的一天定為冬至,晝夜等長的兩天,則分別定位春分與秋分。
然后以此為基礎,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等分。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一個月有兩個節氣。
分別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端。
這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來觀測,總結,最后制定完善的節氣表。
不過如今出征在即,卻是沒有時間。不過楊拓還是制作了一個小型的日晷,用來觀察總結規律。
楊拓長吁了一口氣,看著眼前的紫竹簡,這農書一成,人族的氣運增長不少,楊拓的氣運也得到了不少反哺。
剛才的動靜著實不小,不想小小一卷書簡,居然鬧出了如此大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