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拓仔細摸索著手中的竹簡,他也是第一次完整的閱覽這四部經典。
在后世之時,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經典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早已不全。
孔子雖著四書,卻沒有絲毫停歇之意。這一日,孔子問楊拓道:“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旦夕禍福。”
“先賢學貫古今,可識得易?吾聞上古圣賢有易道傳下,可以測算吉兇,趨吉避害!”
楊拓聞言,不由得一愣,他雖知孔子著有《易傳》,卻不知道他怎么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
于是問孔子道:“汝為何會有此問?”
孔子答道:“吾也常讀周易,然而其經文深奧簡古,閱讀起來十分困難,我若能著成一書,將其注解,對我人族必定大有助益。”
楊拓聞言點點頭,說道:“汝之想法十分不錯!我確實通曉易道,我學道之初,就跟隨友人,學習了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
“后又得文王傳授周易,自此易道才算入了門。不過易道博大精深,易學難精。”
“后又得伏羲、神農、軒轅三位圣皇指點,方才有所成就。最后,經過百余年苦修,方才融會貫通。”
孔子聽聞楊拓的易道乃是得傳自三皇與文王,心中更是欣喜。蓋因這幾人,已是易道之大成者。
尤其是天皇伏羲陛下,他創造的先天八卦,乃是一切易道之根基。
若失先天八卦,余者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一般,觸之即破。
孔子鄭重行禮,道:“還請先賢不吝賜教!”
楊拓也不推遲,就將先天易、連山易、歸藏易與文王周易,仔細傳授。
天下間有一種功德,乃是教化之德。孔子成道在即,楊拓助其成道,也可以分潤一些功德氣運。
此事也不是損人利己,而是相輔相成。孔子雖得了傳授,但是這易道不比詩書禮樂。
易道已經觸及了真正的大道,就算是孔子,也不是短時間能有所成就。
楊拓在意的也不是《易傳》,他真正在意的是《春秋》。
易傳雖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與春秋相比,顯然春秋對楊拓的影響更大。
楊拓自出火云洞,就定下了策略。他不希望參與到百家爭鳴之中去,爭鳴未必就是歡鳴,也有可能是悲鳴。
楊拓的策略,就是將史家融入到其他學說中去。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正所謂不爭就是爭,只要能將史家融入到其他學說中去,就可以借助其他學說來傳播。
那么,又有哪家學說能夠與儒家相比?
只要能將史家融入到儒家中去,史家就可謂是,立于不敗之地。
而《春秋》就是儒家之中的史書,只要楊拓助孔子著成春秋,則大事可定。
因而,楊拓對于春秋的重視,還在《論語》之上。
論語乃是儒家的根本,春秋則算是史家的根基。
《易傳》短時間沒有結果,楊拓則要想辦法,將孔子引導到春秋的編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