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線城市觀眾對電影的評分,綜合起來也比二三線城市低半顆到一顆星。
這里面的原因錯綜復雜,不過從電影影評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超一線城市的觀影人群中,綜合學歷水平是要更高一些的,而且絕大多數的電影院校和藝術院校也都設在超一線城市,這些城市里的觀眾口味要更刁鉆一些,更難滿足。
豆莢網上二星和三星的評論賬號,顯示地點大都來自于超一線城市。
而他們對電影的評論依據,也大都以“劇情幼稚”,“思想深度不夠”,“科幻元素不夠”等理由為主。
這些評論都來自于活躍賬戶,因此網站給的權重不低,它們混在一片被水軍蹂躪過的評論區里,對尚未觀影的觀眾,是有很大影響的。
趙昊是不在乎票房,可他在乎電影觀眾的數量,畢竟只有數量上去了,才能給他提供足夠多的聲望值,這兩者的意義是一樣的。
因此,他想要有足夠多的聲望值,就必須要考慮到觀影人群的意見。
《鋼鐵俠》的成功,在于它這一超級英雄題材給觀眾帶來的新奇感。
這個世界不同于他的前世,這個世界中是沒有漫威漫畫數十年耕耘的群眾基礎的。
在這個世界的觀眾看來,《鋼鐵俠》只是一部新奇的個人英雄打怪獸的電影,觀感是不帶濾鏡的。
下一部電影,如果想要獲取像《鋼鐵俠》這樣廣泛的影響,這樣高的票房,靠一部換湯不換藥的《鋼鐵俠2》,幾乎不可能。
就像是前一晚吃了重口味的火鍋,第二天接著吃,就會覺得沒有第一天的好吃一樣,觀眾的口味需要時間來適應。
就算要拍《鋼鐵俠2》,也得隔個一兩年,在觀眾心中培養起足夠的期待感,才能有更好的票房動力。
商業電影就是這樣,必須要不斷滿足觀眾的期待感,并且建立起更大的期待感,來吸引觀眾下一次還會買票來看。
這一次的《鋼鐵俠》,算是滿足了一次觀眾的期待感,他的下一部電影,必須要拿出點真東西,才能吸引觀眾依然愿意為他走進電影院。
那么,下一部電影要拍什么呢?
或者說,要拍什么電影,才能趕得上三個多月后的春節檔呢?
沒錯,這個世界中,春節已經伴隨著華國文化的傳播,擴散到了全世界,成為了全世界在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
在那一個月里,全世界的人們都會歡聚一堂,慶祝節日。
而看電影,就是很多人慶祝節日的固定娛樂方式了。
因此,對于電影行業來說,春節也是一年中最大的檔期。
幾乎所有電影公司,都會瞄準春節檔,把那一個月當做最重要的戰斗,來準備電影。
這樣一個收割聲望值的好機會,趙昊自然不想錯過。
可問題是現在距離春節,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
如果想要趕上春節檔,他必須要在這三個多月里,再拍攝一部電影出來。
而他剛剛才結束三個月高強度的工作,再拼三個月,他倒是沒什么,劇組成員受得了嗎?
《鋼鐵俠》的拍攝,就已經快要了他半條命了,回想起之前的三個月,他依然有點后怕。
像那種強度的工作,和拼命也差不多,如果再來一次,他未必撐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