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系到他的賺錢還債大計,
這幾天吳彥達對港島的報業做了不少研究。
港島人向來有看報的習慣,這也催生了港島報業的繁榮。
如今港島的報紙業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小報刊足有幾十家。
既有專門以時事新聞為主的《港島日報》、《星嶼日報》,娛樂八卦為主的《東升日報》,以小說連載而聞名全港的《明華報》,同樣也有專門報道馬經的《馬坊日報》等等報刊。
將那些專門報道新聞、馬經、狗經的不適合報刊通通篩除后,
剩下還有十多份報紙,都專門有小說連載的副讀刊,比例幾乎占了報紙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
這也不奇怪,
畢竟有《明華報》這種靠著小說連載而聞名全港,創刊之后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時間就力壓一眾老牌大報,成為港島報業前三甲的成功先例在,
其他報刊自然有樣學樣,紛紛跟風,紛紛開設相關的副刊專欄。
只不過小說連載雖然對報紙的發行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前提是要有過硬的內容。
但真正對自己有自信的作者,
又往往更傾向于向那些能夠讓自己名利雙收的大報刊投稿,
因此在大家紛紛都引入小說連載這件銷量法寶之后,雖然或多或少都促進了一些銷量,
但總體來說卻依然是強者恒強的局面。
吳彥達當文抄公是為了賺錢還債,又不是為愛發電,所以那些銷量不佳的報紙也都被他一一排除,
最后的合適備選就剩下三家,正是如今港島報業的前三甲:《明華報》、《東升日報》和《星嶼日報》。
吳彥達權衡一番之后,還是選擇了《明華報》。
不是因為《明華報》給的稿費更高,
事實上《明華報》是三家大報里稿酬最低的一家,甚至連一些中小報刊都比不上。
因為《明華報》本身就是靠著小說連載起家,這些年也一直佳作不斷,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
成為當下在文學報紙中最具影響力的報紙。
有了行業龍頭這種光環,就使得那些追逐名利的文人作家們,紛紛都以將自己小說散文在《明華報》上刊載為榮。
用后世的話來說,
就是能在《明華報》上刊載,有逼格。
這也就使得《明華報》往往能以同級報紙中偏低的稿酬,
吸引到更多高質量的作者。
也正因如此,《明華報》雖然給的稿酬并不太高,但要質量過硬,成名速度卻是最快也最受港島文學界認可的。
而且《明華報》不但有著自己的出版社,
還和港島的出名漫畫集團、乃至幾大電視臺也都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
無論是在后續的小說刊印發行,還是漫畫、影視改編方面,都有著相對成熟的渠道,
能夠在最短時間里將小說的各方面價值變現。
而明華大廈,
就是明華報業的總部所在。
“胡大俠,到了。”
二十分鐘后,計程車司機的聲音傳來,
閉目養神的吳彥達睜開雙眼,
向窗外瞄了一眼,果然已經到了,當即掏錢下車。
司機也沒說免個單什么的,笑嘻嘻就把錢收了,連個簽名都沒要就直接開車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