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越來越快,轉眼間,已經到了6月23號。
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夢了好久終于把夢實現……華仔的歌聲在校園響起,預示著又是一個答辯的季節。
而劉峰已經等待這天很久了。
按照規定,答辯時指導老師應該是有回避的,不過因為劉峰情況比較特殊,再加上因為段雪又是院士,答辯老師都是他邀請來的,因此,這種小事自然沒人放在心上。
除了段雪以外,另外的兩人,一人竟然是譚校長,另一位是來自華科院的劉毅清院士。
譚校長就不用多說了,人家也是一名院士,只不過讓劉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老人家來瞎湊什么熱鬧,畢竟,他從事的是生物專業,而劉峰現在要答辯的是化學。
另一位劉毅清院士,劉峰不了解,反正段雪邀請來的小伙伴,肯定來頭不小就是了。
站在講臺上,劉峰神色如常。
這一刻,他已經期待已久了,雖然準備的時間并不多,但久經沙場的他也并不怯場。
講臺上,正放著PPT。
劉峰先簡單做了一個自我介紹后,便開始自述論文,并匯報論文的主要內容和成果。
這一項流程下來,其實花費的時間并不長,前后也只有六七分鐘時間,畢竟,接下來的提問環節,才是答辯的重中之重!
“論文的第11頁12行有提到,你的這種薄膜材料主要參考了水煤氣的催化反應,丙烯歧化反應生成的乙烯會透過薄膜,那么針對丙烯歧化反應的催化劑,你為什么沒有選擇以耦合的方式,而是以負載的方式將催化劑和薄膜合成在一起?合成的思路是怎么來的,這種負載方式有什么意義,可以詳細的闡述下嗎?”
和普通的答辯評委不同,劉毅清院士可不管你是誰的學生,他的問題直指論文的核心。
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說不定還真被這種問題給難住了,可劉峰是誰,他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根本不去翻看論文,因為他完全知道第11頁寫的是什么。
“因為對于負載的方式來說,耦合的方式更為復雜,以成本來考量,它首先就不是可取的;再者,耦合方式發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對無機薄膜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化學性質改變,通過開題前的實驗路線論證,我們可以得到,催化劑Rh2O3與薄膜的耦合主要會發生以下三種化學反應……”
拿起粉筆,劉峰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板書著。
劉毅清看著黑板,隨著劉峰的手書逐漸瞇起了眼睛,不時的點點頭;他剛才的問題,完全超過了本科生階段擁有的知識量,即使是以博士研究生的標準去要求,這位劉峰同學也表現得無懈可擊,因此,他很滿意。
劉毅清問完,旁邊的譚校長也開口了:“我注意到你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比較少,按照一般的課題研究來說,應該會有許多的試錯實驗,那么,為什么你的論文里試錯的數據幾乎就沒有呢?”
這個問題讓劉峰愣了一愣。
果然,始終還是會有人關注到這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