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在燕京,還是去別的地方?”
李德江家里,500件健身褲裝好后,路行遠問王雄。
王雄用布條將兩個編織袋的口扎緊:“回江南,首都這里人生地不熟,查的又緊。”
路行遠一想也好,燕京雖然權貴多,老百姓工資普遍高,東西好賣。
但現在并不比后世,外地人想要留在燕京安穩做生意不太容易。
路行遠三人一直將王雄送到車站,看著綠皮火車載著他駛離才打道回府。
王雄是他們第一個客戶,又達成了賣束身裙、健身褲以來的最大一筆交易,理應得此厚待。
“大江,聯系那些倒貨的,今兒個就開始放貨吧。”
回去的路上,路行遠吩咐完李德江后,又對潘才道:“潘兄弟,考慮的咋樣?是不是要來幫我們?大江以后要去紡織三廠那邊蹲守布料,你幫忙收錢發貨咋樣?一個月我給你開200塊錢。”
1987年,一個月200塊錢的工錢,已經比全國大部分事業單位員工工資還高。
當然,如果潘才用他一件褲子就能賣20塊錢來對比,200塊工錢也不過才買十件健身褲,真就不多。
可路行遠心里有數。
他現在可以把健身褲當奢侈品來賣,等市面上健身褲多了,全國制衣廠反應過來,這褲子也就成了大路貨,用不了多久,降價是必然。
真正讓他大賺一筆的就是一開始的先機。
世上最賺錢的生意是壟斷,其次便是掌握先機的生意了。
重回李德江家,李德江父母表現的很熱情,早早就準備好了飯菜。
兒子不僅不在渾渾噩噩的游蕩街頭惹是生非,還有了謀生手段,最高興的無非是他們父母。
他們可是親眼看到了一萬塊錢的真金白銀,一沓沓大團結。
與此同時,潘才也應承下了路行遠的所說的差事。
兩杯酒下肚,路行遠向李德江父母打聽起附近街道大概有多少人家有縫紉機。
他對襪廠那位氣功主任早沒了耐心,這幾天一直就在考慮繞過七上八下的政策生產健身褲。
想來想去,就有了把氨綸布分攤到各家,各自生產的主意。
“很多啊,正陽門這邊幾條街道幾乎每家都有。”李德江的母親想了會道。
路行遠覺得想法可行后,便將健身褲分攤到戶的計劃說了出來,李德江、潘才一琢磨也覺得可行。
就是李德江的父母、小妹也說好,工資之外額外多出一部分收入哪個不高興。
李小妹甚至想拋棄紡織廠的工作,全職在家生產健身褲,用她的話講,又自由又能賺錢,傻子才不干。
可惜這種超前想法,被她父母一巴掌給打沒了,路行遠說的再好也是嘴上功夫,成不成還是兩回事。
不過兒子跟著人家干活,幫襯是一定要幫襯的,讓他們丟下鐵飯碗肯定不行。
計劃一定,幾人匆匆刨了幾口飯就各自下樓,按著路行遠的計劃分頭進行。
路行遠要求的不高,每人聯系七八家有縫紉機的人家,并且熟練度要高,且能按圖、按樣做出褲子的人。
當然,十來家也可以,再多不行。
至于手工價格,他給的是每件成品褲5塊,這個價格比給氣功主任少的多,但卻是真真實實到人家手里的。
“大媽,您除了縫縫補補能做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