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或許萬萬想不到,自己精心拼湊出的一番心血,“今世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多么發人深省!“廢棄事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又是多么語重心長,那些下圍棋的人,怎么就不聽呢?
那么他反對圍棋的依據是什么呢?
“考之于道義,則非孔之門也。以變詐為務,則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也……”
那么他的前輩又是怎么說的呢?
劉安在他的《淮南子》明確說道:“行一棋,不足以見智。”
以《漢書》留名的班固則在他的《弈旨》中開宗明義告訴我們:“棋有黑白,陰陽分也……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己,危之正也。”
思辨的高下,由此可見一斑。這篇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反對圍棋的文章,其實看一下它是如何出爐的,便多少有些令人啞然。下人都在坐忘,手談,孫和于是憤而呼之,“乃命侍坐者八人,各著論以矯之”。
原來,這八人都是孫和的太子中庶子,韋昭的《博弈論》是其中寫得最好的,于是在孫和眼里脫穎而出。
孫氏一門,最后還有一筆可以記之:
公元280年,司馬家族先滅蜀,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毫不猶豫地“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兩手反綁),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搖身一變成為晉武帝座下的一名侯”。緊接著揮師南下的晉軍,便又看到一個人像劉禪一樣如法炮制。
那個人,當然就是與三國好孩子孫和一脈相承的孫皓。
很是諷刺人的是,歸晉之后,孫皓被賜號為歸命侯,在洛陽居住。有一回晉武帝司馬炎與王濟下棋,命孫皓陪侍。棋局下到一半是司馬炎問孫皓:“聽說你在吳國時剝人面、刖人足,有這回事嗎?”孫皓回答說:“作為人臣而失禮于君主,他就應當受這種刑罰。”
而對劉禪,作為同是官二代的司馬炎,卻因為一番更為有趣的對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現在想想,三國好孩子,還真是多多益善也。
其當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