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這么想著,忽然就把手抬起來,指著狐貍說了三個字:木野狐。
先生終于對我說話了!狐貍一聽,咕咚一聲倒在了地上。不知道狐貍是幸福死的,還是羞愧死的,狐貍的一縷魂靈卻從此寄托在了先生的那副棋枰上。后面的事情,狐貍一點也不知道了。我想,還是要有個結尾的好。
先生后來不知何故要把圍棋給戒了,還發誓說戒得太晚了,八十歲才想明白,圍棋實在是太厲害,害人啊,迷惑人啊,就像那個木野狐。先生不知不覺就提起了死去的狐貍,臉上還做出痛心疾首狀,以示嚴重性。可是事實呢,先生退休后,舉家搬到江寧,忽然又說了一番話:“明朝投局日未晚,從此亦復不吟詩。”
先生說的是:唉呀,算了算了,下就再下一局吧,等天亮了我再戒也不遲嘛!先生為此還很不好意思,臉上紅紅的用大白話解釋了半天:“別看這個家伙是木頭做的,只要沾一點邊,你這輩子就休想脫身。如此糾纏不清,叫人神魂顛倒的,不是狐貍是什么?”
看來,先生還是很想念你的。
所以,你在天有靈,就不要笑話他老人家了,說什么天底下哪有這樣一只狐貍,連名字都是怪怪的。再說,誰讓你手腳太慢跑不過別的狐貍,誰讓你做了最后一只狐貍。或許,先生送給你的名字,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短最精辟的一篇論著哩。
如果事情真是這樣,我還想替先生問一句:木野狐,你是小姐嗎?
弈秋與孟子
弈秋這個名字及其名字后面的這個遠古人物,能夠一直流傳到今天并逐漸成為圍棋的一個代名詞,甚至已經可“以棋封圣”,毫無疑問當然得首推亞圣孟子之功。不過亞圣能夠提到弈秋,卻不是要正面論述這個人和他對社會有多大的價值與貢獻,完全只是因為要論證一個道理,而順便將弈秋這兩個字眼提溜了出來。可以想見,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情,我們這位無時不刻都在教育人的亞圣,當時恐怕是沒有想到的。但也正是這樣一個無心之舉,圍棋,才有幸在春秋戰國那個最混亂,卻又是最輝煌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時代,有了第一個有名有姓、有史可據的圍棋正史的專業形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及彼可以推斷出更多有關這個故事背后,關于遠古圍棋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對于社會各個層面更大價值、更深層次的那些人和事:
首先,通過孟子自己論述到的弈秋和與他相關的棋人棋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弈秋這個圍棋人物,顯然是要更早于孟子的。甚至可以這樣結論也毫不為過,那就是弈秋有極大可能不是孟子同時代的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同時代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傳說。只有經過歲月沉淀,口口相傳,人人傳誦,孟子對弈秋的隨口提及,才會如此故事飽滿,層次豐富且又深藏哲理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