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近地軌道,能容納的衛星數量是有限制的。
發射上去的衛星需要先進行計算,計算出它的準確運行軌道路線后才能發射。
否則可能會出現與其他衛星相撞的事情。
特別是因為軌道空間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劃分方式。
向來執行的是誰先上去那個軌道就歸誰的原則。
畢竟能將衛星送上天的,一般都是集國家級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
但這樣一來,就某些無良公司就鉆了這個空子,大量將各種小型衛星發到太空上去,先搶到軌道再說。
無數的小型衛星占據了大量近地軌道,導致其他國家就沒有軌道可以使用了。
而且軌道上運行的大量小型衛星因為壽命的問題,短短幾年機會損壞,雖然大部分會墜落下來,但還有少部分會對其他衛星或者空間站造成一定的威脅。
這簡直是艸彈的事情。
畢竟空間站內很多時候都是有著宇航員在做實驗的。
撞上去了就站毀人亡了。
不過這是在地球上,而他現在是在模擬空間內,
在這顆模擬星球上將衛星送上天,韓元不需要考慮那么多。
新型航天飛機裝備了兩種不同的電推進發動機,一種是在大氣層內使用的。
通過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將攜帶衛星的航天器送到八十公里的高空后,再啟動電磁型推進系統。
通過切換飛行模式,三臺電磁推進發動機再輸出龐大的推力將飛行器送到近地軌道上。
然后直接將衛星丟下來就可以了。
而衛星里面也會有功能芯片、高度定位器等東西,在檢測到高度后,會通過光帆和小型的電推進發動機自動進行修正高度,保持運行。
當然,這種簡陋的方式做不到穩定且長時間的讓衛星保持固定高度。
它可能會在近地軌道上劃出一道心電圖,位置時高時低的。
但在觸發高度預警后,電推進發動機會自動啟動,將高度拉回略高于正常水平的一點。
而且壽命方面也沒有精密衛星那么高,一般的通信和廣播衛星大概在五到十年內。
而韓元對自己送上去的衛星要求是一年的時間。
一年后完成任務后你掉不掉下來已經無所謂了,不掉就更好,能維持一下通訊,掉下來了就補一個上去唄。
而且一架新型航天飛機一次能攜帶衛星可不止一個。
縱然他設計出來的航天飛機體型比米國的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之類的要小一些。
但能攜帶的衛星數量其實反而更多。
前者只需要將衛星送上去然后拋出來就行,后者是需要攜帶宇航員上天的。
這樣必不可免的,航天飛機里面就會浪費大量的空間來保障宇航員的生存活動。
后者不承載宇航員,底層的大部分空間都可以用來放置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