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之前的推演,以及郭大靖現在的估算,赫圖阿拉已經是唾手可取的空城。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建虜的援兵,這才會大大加強突擊騎兵集團的實力。
五千左右的飛騎,加上繳獲的戰馬,差不多能組成將近三千的槍騎,這是一支足以自保的強大力量。
而從遼沉地區趕來的建虜援兵,應該也就萬八千。突擊的騎兵集團,完全可以相機后退,與后面的步兵集團合力,擊敗敵人。
不僅有對敵人兵力的估算,還有時間上的。郭大靖認為建虜派來的援軍,至少是大隊援軍,可能來得不會那么快,而如此布置,也是謹慎行事。
情報的傳遞應該是多次的,到達沉陽的時間也有先后,對殺入建州的東江軍兵力,會出現誤判,做出錯誤的決定。
通化之敵可能只報是數千騎兵,赫圖阿拉的敵人被殲滅后,再次報送沉陽的就是上萬人馬。或許,近乎被全殲的建虜,連最后的情報都不會送出去。
料敵從寬,就算是兩次情報都能送到多爾袞的桉上。等到他兩次做出決定,時間差不多也過去了四五天。
“建虜已經衰敗至此,連老巢都空虛得令人難以置信。”方正化看到捷報,再次發出了感慨。
空虛嘛從作戰的結果來看,確實如此。但根本的原因,還是東江軍戰力的提升,以及行動的隱秘。
當然,這是自遵化大戰后,雙方的再次較量。對于各自的實力,也都到了需要重新審視的時候。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緩緩說道“經此一戰,建虜或許會清醒認識到實力的衰敗。對大饑荒和遵化大戰的影響,他們顯然也是沒有準確的估計。”
饑荒和遵化慘敗對于建虜造成了多大的打擊,確實是不好判斷的。
而從多爾袞率殘兵跑回沉陽,建虜的整體布置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卻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刨除饑荒的因素,遵化一戰便使建虜損失了上萬精銳,這可不是小數字,已經使建虜傷筋動骨。
但多爾袞和后金高層顯然是低估了實力的下降,也低估了東江軍實力的提升。還維持著原來的戰線,甚至又出兵海州,為遼沉更大的緩沖地帶。
在遼南的投入,肯定要攤薄其它地方的防御。惡果終于顯現出來,在郭大靖率部殺入建州后,暴露無遺。
當然,對于東江鎮也是如此,評估建虜的實力,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可經過此次作戰,應該有相對準確的認識了。
方正化請教般地詢問道“建虜再遭挫敗,應該會有所調整。依郭帥所見,當在何處改變”
郭大靖想了想,不太確定地說道“或許會放棄海州,但這是多爾袞繼位后做出的布署,面子上過不去,也間接在表示自己的錯誤。”
失利就要找原因,改正錯誤,但多爾袞的威望不足,他不會給內部的反對者借口。
而且,遼南方向的威脅是最大的,他這樣做也有道理。只不過,他低估了東江軍長途襲遠的能力。或者說,他低估了整個東江軍的實力。
能在兩個方向上展開進攻,是多爾袞萬萬沒有想到的。遵化大戰后,東江軍實力恢復之快,也應該是他沒有料到的。
如果換位思考,郭大靖也覺得沒有太好的辦法來擺脫被動。除非刨墳掘墓,抬著老奴的棺材回到建州,放棄遼沉繁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