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官望永安,萬國拜含元”,作為京師永安城大明宮的大朝正殿,含元殿氣勢偉麗,無比恢弘。
含元殿面闊十一間,建于三重高臺之上,殿基高四丈,遠遠望去,猶如背倚藍天,高大雄渾,懾人心魄,殿前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翔鸞”、“棲鳳”二閣之下建有一條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龍尾道”,便是那由地面升入大殿的麟麟階梯。龍尾道兩旁建有青石扶欄,左側扶欄鏤刻螭頭圖案,右側扶欄鏤刻祥云圖案,所謂“平步青云”,便是如此吧。
每逢朝會之時,上朝的百官便會早早立于鐘鼓樓下,等候進入朝堂。百官聚集,免不了三五成群,談論些國事野聞,眼看上朝的時辰就快到了,卻遲遲不見宰相大人前來,眾人便是心中一緊,議論紛紛,須知魏扶雖貴為宰相,卻也是出了名的恪盡職守,十年來不論寒暑,從未缺席過朝會,今日倒是奇了,莫非朝中有要事發生?!
“時辰已到,眾臣早朝。”宮人一聲傳命,百官們便停住了議論,卻是個個面面相覷。以往早朝,都是以魏扶為百官之首,率眾臣入朝覲見,可事到如今魏扶遲遲未來,沒了領頭的,誰也不敢邁出那第一步,竟都立在原地,一時間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傳命的宮人也是一愣,心想今兒個諸位大人這是怎么了?
身為朝廷右相的蕭鄴此刻卻是微微一笑,走出人群,對著眾官員說道:“諸位同僚,魏相至今未到,定是家中有要事耽擱了,諸位就請先隨蕭某入朝吧,耽誤了朝會,可不是你我能擔待得起的。”
話音未落,只見一車駕駛來,魏扶從容下車,緩緩而行,也不理會眾人的拱手施禮,徑直走到百官之前,一腳,便踏上了龍尾道,百官們也便緊隨其后,魚貫而入。
含元殿正殿之中,皇帝李怡高坐于九龍椅,文武分站兩列,內侍省大太監王公長拱手立于一旁,一揮手中的拂塵,尖聲傳命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魏扶雙手持笏板,緩緩走出,躬身道:“老臣魏扶,有要事啟奏。”
“魏愛卿,何事啟奏?”李怡正色道。
魏扶輕嘆一聲,道:“回稟圣上,昨夜子時,兵部接宣州刺史鄭薰八百里加急文書,宣州都將康全泰起兵謀反,丑時,接池州刺史韓琮八百里加急文書,池州都將石鴻順起兵謀反,寅時,接徽州刺史楊發八百里加急文書,徽州都將王令寰起兵謀反。”
魏扶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康全泰、石鴻順、王令寰這三人莫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竟膽敢謀反?!按本朝律法,那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啊。
李怡此時亦是臉色難看到了極點,登基十年以來,李怡一直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王朝上下安定繁榮,百姓更是將李怡與那太宗皇帝相提并論,稱李怡為“小太宗”,這多多少少讓李怡以為,自己起碼還能算得上一個好皇帝。
不想自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卻出了武將起兵謀反這等丑事,自己萬年以后,史書會怎么記載?!在后人看來,自己就是個昏君,暴君,自己又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