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國大名或許會利用當地土著與新封家臣之間的矛盾來牽制這些新封家臣勢力,但是秀家不會這么做,原因有三。
其一,秀家所在的備前國經過幾浪淘沙,現如今還留在備前的都是不足5000石的豪族家臣,這些大多是宇喜多家崛起時代隨著宇喜多家城主的譜代家臣,對宇喜多家向心力極高。
其二,這些領地大部分的家族多是不足千石的中小武士,是宇喜多家常備和各直轄備隊組成中的軍官階級,是秀家軍事實力組成的重要一環。
在秀家看來,將他們留在軍內充當軍事主官要比留在赤坂充當楔子的意義大的多。
其三,秀家預計別子銅山開采之后,按照歷史上的情況來看,一年百十來噸應該是妥妥的,連帶上附屬礦脈的金銀等金屬,別子銅山一年能給秀家帶來不少于50萬貫的收入。
很多人對別子銅山的產銅能力一無所知,或許覺得我50萬貫的是胡謅出來的數字,我這里著重說一下。
別子銅山在剛被發現開采的17世紀,就已經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銅礦,這個最大不僅僅是指儲量,更是指開采量。
這座礦山一年的開采量占到日本當時銅產量的三分之一,相當于排在第二位的出羽鹿角銅礦和排在三位的常陸日立礦山產銅之和的70,換句話說,這三座銅礦,占到了日本銅礦開采的7成以上。
別子銅山被發現的時候,正值德川幕府小農經濟崩潰的初始,德川幕府治下的農地尚且可以供給幕府基本之初。
但是進入18世紀之后,德川幕府財政徹底奔潰,僅住友家上交的別子銅山開采分紅就占到德川幕府一年收入的15。
而根據協議,住友家只需要向德川幕府獻上別子三成的收入,換句話說如果別子銅山改由幕府國營,僅一座別子銅山的收入就可以占到德川幕府收入的一半以上
秀家心知,在發現別子銅山之后,這面龐大的開采量是絕對不可能瞞過豐臣秀吉的。以豐臣秀吉的貪婪,秀家必須要提前為準備好他的那部分利益,這就是一種保護費。
這份利益多少合適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秀家也需要一個讓秀吉不能拒絕的名頭,來讓秀吉提不出增加份額的請求。
還記得60年代香港李洛瓜分黑錢的分法嗎
秀家準備拿出4城的利潤分給豐臣秀吉和秀長兄弟,秀吉占3成,秀長占1成。這么做的原因就是為了將兩兄弟徹底綁定在自己的戰車之上,即便將來與秀吉的關系出現了裂痕,秀長也能從旁勸說。
剩下的6成秀家準備對半分,其中3成上交宇喜多家財政使用,1成供給秀家內庫私用。剩下的2成作為武士基金,用來分給秀家麾下的的家臣。
當然這些家臣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領取的,僅限執行數目未滿1萬石的非家族。秀家準備在這里配合另一個政策一起執行,即知行奉還法案。
其實秀家此刻已經有了知行折抵的基礎,及未滿1500石的領地并不給與實封,而是會每年給予與知行收入相等的錢糧俸祿僅限抵償。
秀家這么做看重的并不是錢,相反的秀家看重的是這么做后對領地的掌控力。
前文說過,這么做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秀家不需要把領地拆的七零八落,反而刻意集中起來一大批低知行武士的土地,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為自己完整的兵役體系。
而這些掌握千八百石知行的小領主,也不用再看天吃飯,有了秀家作為保底,它們可以收獲穩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