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些平城如果修筑了水堀,那么為了方便城內的士兵出擊往往有兩個方桉,其一就在城門口設置一條土木夯實的道路,直接連接城外,在道路底下以木為支撐,建筑可以容水通過的通道。
這樣是最經濟的一種做法,向著名的忍城和秀吉第一座本城長濱城就是這樣的方式。
但是因為道路是土質夯實的,長久的浸泡在水中會出現問題,因此就需要經常去修繕這條道路。
同時這樣一條半永久的道路存在,本是也給攻城方了便利,因此才逐漸被淘汰。
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后世水堀平城常用的方式建橋。
這種橋必須是半永久的,通常橋墩會使用石質進行建筑,其上以木為基柱,在鋪上木板作通行之用,秀家修筑的岡山城和這兒的廄橋城就是使用了這樣的設計。
像這樣的城池遇到敵人進攻的時候,就會像歷史上瀘定橋那樣,直接把連接本城這邊的木板掀掉,使得橋斷開與本城的聯系,起到阻隔敵人的作用。
有些城更絕,在木板下面的橫狀的支城木是可以拆卸的,直接把支撐木拆了,敵人想鋪木板都鋪不上。
而廄橋城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就有一個說法是城南神宮門外的橋直接連接的是廄橋城的馬郭,馬郭顧名思義就是圈養馬匹的曲輪,因為這個有許多的馬廄才得名廄橋。
廄橋城守軍在多目元忠的指揮下在管正利抵達的那一刻,就已經派人出城掀起水堀橋上的木板,要不是昨夜朱雀備就已經派人渡河監視城南,在火槍和箭羽的影響下組織了他們拆出支撐橫木,今日恐怕連攻城都要延后了。
為了拿下這座城,岡家利和管正利都沒有留手,鐵炮眾甚至都已經上橋用木楯做掩護直接和城門上的守軍開始對射了。
足輕在己方的掩護下,一步步的向前鋪設木板,木板鋪設好之后鐵炮陣地前移一步,繼續向前鋪設。
戰至中午時分,終于聯通廄橋城神宮門,8名足輕抬著撞木沖上前久開始撞門。
突然,神宮門門樓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正是守城門樓上常見的“落石出”,守方的足輕可以在這里將拳頭大的石頭向下砸去、
由于這個時代不論是陣笠還是鐵胃都沒有減震的設計,一旦被石頭砸到非死即暈,特別是對抬著撞木的足輕,或者攻城方一擁而上擠在城門口的時候造成的損害極大。
好在宇喜多家早就已經身經百戰了,看到對面打開了落石出就有武士指揮著后面鐵炮眾上前十余名,只要對面城頭上的武士敢露頭就是一陣鐵炮招呼。
戰至下午1時,隨著“噗轟”的一聲,廄橋城神宮門門閂被撞斷,冠木門失去阻力向城內打開,攻防士卒一擁而上想要爭奪這破城第一功。
誰知馬郭內早就已經有二十幾名武士披盔戴甲騎在馬上,見到神宮門破在,宇喜多家士兵涌入之時便催動馬匹向他們沖去。
多目元忠此前可是奉北條氏康之命訓練北條氏親衛“黑備”之人,更是擔任了許久的黑備筆頭將領。
現如今雖然因為年級的問題不再擔任具體的職務,但是麾下武士中總有那么幾個是過去黑備成員,如今雖然成為多目家的家臣,但是這手上的本事可沒有一絲的降低。
在這群武士的加入下,攻入城內的幾十名足輕和武士很快就被殺將出來,神宮門又一次被搖搖曳曳的閉合上了,同時被換上了一根新的門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