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其中有一句“土貢萬倍千古矣”,秀吉沒說錯,只不過這邊聽不上因為民富財足,全都是因為他無休止的剝削上。
接下來秀吉在國書中話鋒一轉,其野心也逐漸暴露
夫人生于世也,雖厲長生,古來不滿百年焉。郁郁久居此
予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于四百州
施帝都政化于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之中。
拋開事實不談,秀吉這幾年文學素養是有進步的,單純從那句“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風俗于四百州”確實寫得豪氣云天,有當年曹丞相的味道。
可惜你沒有人家曹丞相的實力啊,最后不過是徒增笑爾。
秀家也沒有想到秀吉會在答書中如此露骨地寫下這句話,直接將侵吞大大明的野心不加掩飾的展現于世人面前。
然而接下來的話更加露骨
貴國先驅而入朝,有遠慮無近憂者乎遠邦小島在海中者,后進者不可許容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
予愿無他,只顯佳名于三國已。方物如目錄領納,珍重保嗇se,不宣。
當秀家把國書合上,就看到對面金成一那憤怒的面容,就連邊上的黃允吉也再也按捺不住,當即向一旁的宗義智質問道“這份國書當真是閣下官方所書嗎其中的許多內容恕我等不能接收。”
黃允吉指出主要是三點,其一是將稱為“閣下”改為“殿下”;其二是將第二段從“郁郁久居此”之后的內容刪除;其三是將第三段的開頭“入朝”,及之后的“方物”部分進行修改。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前面兩點已經解釋過了,關于后面兩點,朝鮮人認為“入朝”一意指秀吉要求朝鮮派人前來日本朝見,這不符合最初召我等來日本的前提。
雖說現如今人已經來了,但是這個名義上的事情必須要掰扯好,自己是作為外邦入使慶賀來的,可不是以臣屬的身份“入朝”的。
另外“方物”的意思是上封收到的來自藩屬國的貢品,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進行的稱呼,他們認為這是秀吉對朝鮮所贈送禮幣的蔑稱。
別看朝鮮國的兩班貴族高高在上,實際上朝鮮國是此時世界上最卷的國家,其國內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在為了“生存”而奮斗。
官員們面對的最嚴重的威脅就是黨政,特別是對于外交官來說,他們的出使代表著國君的顏面,一旦有失矩的情況,很有可能被對手抓住機會,狠狠的針對,最后導致家破人亡的局面。
在這些大是大非面前,又或者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考慮,黃允吉和金成一都必須讓日本修改這份國書,不然他們寧愿不接受國書回去。
與以上四點相比,第一段中那段秀吉對自己僭越的吹捧甚至都不算事兒了。
秀家聽不懂朝鮮語,就聽著對面這一個思密達,那一個思密達的嘰里呱啦的說了一堆。
不過通讀了整篇國書的秀家,就算聽不懂朝鮮人在說什么,也能猜出個不離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