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是掛兵部尚書銜,總理宣大事務的石璞,簡稱石總理。
此時的大明,尚未如同中晚明那般,設立總督一職,不過這個總理,已經有了總督的雛形,算是宣大兩地名義上的最高長官。
不過如今既不管軍,亦不管民,還只是個空架子。
第三個是大同巡撫年富,大同巡撫全稱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雖是一個剛設置不久的官職,但卻握有實權。
大明立國后,改前元的行中書省制度,在各地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以分權,但由此造成了行政權力低下,弊端叢生。
為改善這一局面,朝廷又派御史分巡地方,以節制三司,這樣一來,巡撫便漸成制度。
正統元年,為節制總兵坐大,明廷首派御史巡撫宣大,彈劾地方,管理錢糧,將總兵的權力分割了大半出去。
又派中官出鎮監軍,最終形成了總兵、巡撫、鎮守中官的三堂并立之勢。
年富此人,數年前憑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撫,管理軍政事務。
當時的大同,剛經歷喪亂戰敗,法律松弛,弊端尤其嚴重。
年富一心一意撫慰體恤民眾,上奏朝廷,請求免除了秋賦,又盡心盡力督促邊軍糧餉,深得民心軍心。
第四個是大同總兵石彪,驍勇善戰,五年前的京師一役中立下過大功。
草原上到底出了何等大事,馬慶竟然要將大同名義上和實際上的最高官員,全部自己府上。
管家老到,心中震驚,絲毫不敢怠慢,將馬慶交待的事安排下去,辦得妥妥當當,還未到午時,大同鎮的這幾位高官就全齊了。
幾人呆的工夫不長,在密室里吃過簡單的餉午之后,又密議了一陣,就各自散去。
隨后石彪點齊了三千精兵,其余人等各自帶上一干護衛,跟著石彪出城,向東北方向而去。
而大同城在他們走后,城門緩緩關閉,一副大敵當前的樣子。
韃子即將進兵的消息瞬間在城內傳遍,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
陽和城位于大同東北部,東與宣府毗鄰,北邊出了堡墻就是塞外草原。
其城墻高壕深,有三個城門,東門成安,西門成武,南門迎暄,城門外各建有甕城,城門上有城樓,還有十四個窩鋪,都是藏兵的地方。
全城分別于洪武二十六年、三十一年經歷了兩次包磚修葺,稱得上是銅墻鐵壁,因最早是陽和衛的駐地,故稱陽和城或陽和堡。
宣德元年朝廷移高山衛同駐,因此一城實有兩衛,城東屬陽和,城西屬高山。
此堡離大同鎮不遠,快馬而行,一日可到。
這天中午,以指揮同知身份統攝陽和衛的高同知高大人,剛從兵營回到自己家里,還未卸下甲胄,就聽親兵來報,說是有上官駕臨,似有急事,等不及他出城迎接,已自行到了堡中官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