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王朝的皇室宗親,除了能得到遠超普通百姓和朝廷命官的俸祿,還會被賞賜大量田地,這個大量,是實實在在的大量,且田地所出還不用繳納糧稅。
據說中晚明時期,萬歷帝之子朱常洵就藩福王時,被賞了四萬頃的田地,后來群臣力爭,才減半為兩萬頃。
其他各王的田地規模也小不到哪兒去,以至于到了明末,在一些藩王林立的省份,諸如豫南、晉西,一省一年收繳的錢糧,還不夠給本身的這些宗親發放俸祿。
這使得中后期本就拮據的明廷,財政更加緊張,不得不加征三餉,讓本就天災不斷的陜、晉兩地雪上加霜,逼反了走投無路的廣大百姓。
此時的大明,各個藩王所占土地應該還沒有那么夸張,但與常人相比,所擁有的田地哪怕是豪門富戶也定然遠遠不及。
沈王見微知著,能在問題尚未顯現之初,就把朱明王朝的一大癥結看得如此透徹,的確值得敬佩。
“周紀善謬贊了。”朱幼塨掩不住眼中得色,客氣完之后,接著說道:
“父王向來憂國憂民,只是身為藩王,不便妄議國策,且家中子弟眾多,也不得不為大伙兒生計考慮,只能隱忍至今。
這下好了,商社一旦成立,田地定當如數奉上,沒了田地,我們還有些店鋪,今后商社的分紅也能養活眾多子弟,我沈、晉兩脈再無擾民之憂。
父王曾有交待,這些田地是佃是賣,今后盡由商社做主,只是田租也好,地價也罷,還請商社不要輕易哄抬,也讓百姓能過上好一點的日子。”
說罷,起身鄭重向周秦川拜了一拜,就好像事情已經成了似的。
至于周秦川,他還能說什么,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這種好事豈有拒絕的道理,而且這種方式的確是解決大明宗親占地過多的一個辦法。
有沈王、晉王做示范,能獲得遠超種田的收益,勢必引發連鎖效應,讓更多的宗親和大地主放棄田地,投身商賈。
不但能緩和土地過于集中的矛盾,更能促進商業興盛,甚至引發大明走向商業社會。
等到小濟登基,或可一勞永逸地解決宗親的問題,到那時候,阻力定然已經不大了。
“沈王爺為國為民,我等又豈能落后,放心就是。”周秦川鄭重承諾。
“我就說周紀善深明大義,定會答應的。”朱幼塨略帶得意地輕笑幾聲,又感嘆道:
“可惜,田地一事能用這個法子解決,我等藩王卻要何時方能得享自在。”
“哦,不知小王爺是想科考當官呢,還是……”聽著公鴨嗓的朱幼塨發出如此嘆息,周秦川忍不住問了一問。
“我倒沒那么大的雄心壯志,就想能四下走動走動,見識見識高山大川,也不枉來人世走上一遭,怎么,周紀善有法子幫我?”朱幼塨煞有興趣地反問。
周秦川‘嘿嘿’一笑,“小王爺你如今不也跑到京師來了么,如何不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