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要想讓化外之地歸心,還得施以教化,大明讀書人有功名的并不多,不少生員不事生產,整日里只會讀書,連生計都成問題,與其如此,不如讓他們到關西教書,好讓異族明禮,更生向往中土之心,也能為朝廷分憂。
陛下放心,所需費用瓦剌衛全包了。”
“想法不錯。”景泰帝皺著眉頭,“不過這些人又有幾個樂意千里迢迢地到化外之地吃苦受凍呢?”
“小臣倒有個想法,能讓大多數生員自愿前往,就看朝廷的意思了。”
“說來聽聽。”
“本朝不是有這么個規矩么,一旦有了秀才以上的功名,可以見官不拜,若觸犯刑律,得由本地學官除名之后,官府方能用刑,除此之外,其人還可以免除一定的稅役。”
“的確如此。”景泰帝不知周秦川葫蘆里賣什么藥。
“朝廷可以考慮新設一個規矩,但凡童生,若無秀才功名,可以到關西或是遼東、滇南任教,由朝廷或是當地藩衛支付薪資,執教若干年后,能獲得相應功名。
這功名若不能叫秀才的話,就叫茂才好了,同樣見官不拜,犯律由學官除名,免除丁役,至于免不免糧稅,則由朝廷通盤考慮。
如此一來,想必不少生員是愿意到邊塞走上這么一遭的。”
杭后在一旁聽得直咧嘴,“周小弟,你這腦子……不讀書可惜了,此策若施行,的確能解決大明讀書人過剩的問題,還能將中原與邊塞真正渾成一體。”
“主意不錯,可除了關西不用朝廷操心外,一下子要養這么多人,戶部那里怕是難以通過。”景泰帝想得更周到些。
“陛下,未必要朝廷出銀子,遼東滇南那些部落酋長和土司,極度渴望中土文化,若有人去教他的子民讀書,不知道有多高興,生員們的生計,大可著落在他們身上。
即便沒有銀子,最少也能包一日三餐,再送些當地土產,諸如皮毛山參等物,生員們拿著這些東西回到中原,自能換取錢財。”
“說的倒也是。”景泰帝終于點了頭,“不過周小弟,你這可是又給我出了個難題啊。”
“陛下,此話怎講?”問話的不是周秦川,而是同樣疑惑的杭皇后。
“此策可是空前絕后的一項新政了,不會比你開椎場設稅關來的動靜小,朝堂上少不得又是一番大爭論,想要真正施行,恐怕有得等咯。”景泰帝感嘆。
“千秋大計,教育為本。”周秦川說禿嚕了嘴,又冒出一句后世的經典語錄,同時還不忘小小拍了記馬屁,“陛下只要有心,定能成事。”
“說的我好像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似的。”景泰帝笑了,“也罷,朕找個機會安排人捅出去,也讓群臣議一議,終歸不是什么壞事。”
周秦川叩謝之后,暗自得意,此策可謂一舉多得。
除了能教化異族,使其歸心中土外,更能削弱中原縉紳士人的勢力,防止他們抱團,以致尾大難治。
“陛下圣明,小臣還有事相求。”
“還有事?罷罷罷,左右你要走了,我就全接下來了,接著說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