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完行李的姜甜甜在小背包里抓了一把水果糖,走出了知青院。出了知青院一路走,走了有十分鐘左右,姜甜甜終于看到一群小孩子在墻邊玩游戲。
姜甜甜走了過去,對著孩子們喊道:“小孩,別玩了,過來。”
幾個小孩子圍了過來,“我認識你,你是新來的知青。”“對,新來的。”“你找我們啥事啊?”七嘴八舌說著。
“我叫姜甜甜,你們可以叫我姜知青或者甜甜姐姐都行。”說著姜甜甜把水果糖拿在手心,遞給他們,“甜甜姐想買個柜子,你們知道村里哪里能買到嗎?”
幾只小黑手伸向姜甜甜手心的糖,回答道,“知道,耿二爺會做木工”,“我二爺會做”,“我爺爺會做,我爸也會”。
姜甜甜說道:“那你們帶我過去好嗎?”
孩子們簇擁著姜甜甜一起去耿二爺家。
耿二爺是個黑瘦老人,姜甜甜跟孩子們到的時候,他正在院子里做些木工。院子里還擺放著一些已經做好的凳子,水桶,木盆,以及一些散碎的木料。
姜甜甜走進院里,喊道:“耿二爺好,我是新來的知青姜甜甜,想來您這買個柜子。”
耿二爺放下手里的活,起身說著:“姜知青啊,柜子在屋里,你自己進來選。要是款式不喜歡,可以定做。”
姜甜甜進屋看了一下,做好的幾個柜子都是簡單款,沒帶花紋的。姜甜甜很滿意,能裝東西,結實耐用就行,沒必要弄花紋。漂亮的她空間里很多,等以后回城了喜歡什么樣的再弄出來用就行了。
最后姜甜甜跟耿二爺買了一個柜子8塊錢,一張凳子3塊錢,一個木盆1塊5,還有一個水桶2塊錢。耿二爺還給送了一張自家編的蒲草涼席。全部幫姜甜甜送到知青院,姜甜甜謝過耿二爺,轉身出了院子。
一群小孩還跟在姜甜甜身后,嘰嘰喳喳的喊道:“姜知青要去哪里,我們帶你去吧。”
姜甜甜笑著說:“好呀,謝謝你們。能帶我去村里逛逛嗎?”
幾個孩子分別是兩兄弟的狗蛋和臭蛋,兩姐妹的小花和小草,耿二爺的孫子小林,父親是軍人的曉東和曉南。
他們帶著姜甜甜從耿二爺的院子一路沿著村子走,路的一邊是住所,一邊是田地,走到盡頭,左邊是進村的道路,右邊直走到盡頭就是村支部,知青院了。
走了一圈,姜甜甜對村里有了個大概的印象,回到知青院,又抓了一把水果糖給孩子們,打發他們回家吃飯去了。
屋里耿二爺已經把姜甜甜買的東西都送過來了,姜甜甜把蒲草涼席擦拭了一遍,才在行李里找出一把鎖,把行李都放進柜子里,鎖上。
同屋的許明霞問姜甜甜柜子多少錢買的,姜甜甜說了價格,許明霞和徐嬌嬌有點嫌貴,決定兩個人合買一個柜子。
屋外老知青時曉燕喊吃飯了。大家拿著自己的鋁飯盒出了屋。吃飯的地方在院子里,時曉燕在每人的飯盒里舀了一勺濃稠的玉米茬粥,桌上還有一盆韭菜炒雞蛋,一盆窩窩頭,一盆辣椒炒野菜。
玉米茬粥可不是后世所謂的粗糧,后世的粗糧都是挑選飽滿的玉米打成粉,口感細膩香甜。這時候的玉米茬,可是連玉米芯一塊兒用石磨磨出來的,不但口感粗糙,而且很少有人家能天天喝稠的玉米粥的。都是放很少玉米茬,煮得稀稀的,這樣能節省一些。
窩窩頭也不是后世那種用精玉米面和糖做成的那種。這時候的窩窩頭一般都是一半玉米面,一半野菜做出來的類似菜團子。搭配著玉米粥吃。
姜甜甜咬了一口窩窩頭,差點把牙崩了,好硬!再看看其他人,把窩窩頭掰一半揉碎了灑在玉米粥里,泡軟了吃。
韓明漢看見姜甜甜的表情,笑著說:“泡軟了比較容易吃下去,而且會變得比較多,能吃飽。今天還是托了你們的福,才能吃到這么稠的粥。平時我們都是四分飽而已。”
姜甜甜看他把剩下的一半塞到衣服里,心里對農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作為一個牛高馬大的男人,都賺不來吃飽的公分,更何況柔弱的女知青們了。
在姜甜甜她們來之前的女知青,除了李若涵和時曉燕還在苦苦堅持著,其他的不是跟男知青結婚了,就是找當地人結婚了。
吃完午飯,老知青們組隊一起去縣里買東西了,許明霞和徐嬌嬌也跟著一起去了,姜甜甜想明天自己去,順便把自行車買了,就一個人呆在知青院里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