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妹得了姓名,開心道:“楊嬋多謝仙人!”
老者又看向楊二郎,道:“你為兄長,又有孝心。當夷滅禍患,降戩福分,便予你個‘戩’字,可否?”
楊二郎再拜道:“楊戩多謝師父賜名!”
自此,楊二郎與楊三妹,便各自有了姓名,喚做楊戩與楊嬋。
得過姓名,楊戩便正式拜師,對老者三跪九叩,行奉師禮。而楊嬋,則有黎山老母為師,倒是沒有拜在老者的門下。不過兩人兄妹情深,此次楊嬋又因師命出山,未救得生母,卻也無顏回去,因此便請求留在這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
萬幸的是,老者卻也沒有將其趕出門去,反而還賜下了小名。
這小名,非是道名,但卻也有一番造化。老者言出法隨,兩人得了姓名,便覺得煥然一新,脫胎換骨,仿佛多有造化玄機沁入一般。
楊戩拜師之后,請問師父姓甚名何。但是,老者聞言,卻只是微微搖頭道:“我隱世多年,道號便不提也罷。你若誠心,自知有一個師父便是了。”
詢名無果,楊戩便不敢追問。自那之后,兩人便留在三星洞中,日夜聽聞老者講教。
老者講法無微不至,既有言語禮貌,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舞劍騎射,講經論道,興兵揮帥之闊。儒墨道法,醫農名雜;陰陽縱橫,小說兵家。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雖說,這些經論卻是沒有楊戩期待的神通之法,但是卻各自都是一門深厚至極的學術。楊戩聰慧,知道師父不可能浪費口舌,便盡心聽學。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更發現楊嬋受益匪淺,神通法力似乎一日千里,增長神速,便更知道老者的言教絕對是頂級的學問。
偌大的三星洞,其中卻并沒有什么弟子,只有老者與一頭白羊,顯得很是孤寥寂寞,兩人倒是給這三星洞帶來了許多生趣。
這樣生活,時間仿佛也在縱橫飛逝。轉瞬間,已有數年時間過去了。楊戩和楊嬋一開始日夜思念母親,魂不守舍,心中每每煩躁不安。但漸漸地,在老者的指點之下,則逐漸開始平靜了下去。
以前他們只知道救母,雖然至孝,卻不知道為何救母,如何救母。可是在老者對諸子百家的法義教誨之下,正所謂一法通,百法通。他們對所謂的“天心人意”也懂得了許多。漸漸地,開始知道,云華仙子之所以會被壓在桃山之下,絕不是表面上那么簡單的。
若玉帝真的想致其余死地,也是輕易而舉,翻掌便能做到。但玉帝卻并沒有如此,這說明,云華仙子的性命卻是無憂,反而讓他們放心了許多,更加的專心入道,由此,境界方能日益增長。
當然,這并不是代表他們忘記了母親,更相反,他們看到了更多,明白了更多,便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更多。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決心救助,卻又不是單純的一番莽撞,采取蠻力。
這,才是老者所希望他們能去做的事情。
這,才是蘇尋,所希望他們能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