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日初次入門,怎么便心不在焉,不聽我講?”蘇尋略微慍怒地說道。
悟空道:“非是弟子不聽,實乃在南瞻部州時,已經聽聞過這些言語。”
蘇尋道:“既然聽聞過,便說來聽聽。”
悟空忙將《論語》通篇背誦了一番。果然一字不差,比蘇尋教的還多。眾弟子都驚奇,看著猴子,果然聰慧,難怪祖師竟然專門為其取了個名字。
蘇尋道:“背得倒是不錯。既如此,為何卻不知‘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道理,你空知道論語,把那向道之心說的那般遠大,卻只因曾聽聞過這些學問便覺得枯燥,發怠惰之心。豈不聞‘聽其言而觀其行’?若你只是懂得,卻不去做,與不懂又有何異?”
悟空如若醍醐灌頂一般,連連磕頭道:“弟子知錯了,知錯了!”
龍女也連忙求情。金衣童子道:“這猴子今次雖無禮,但畢竟背誦得齊全,卻不是不用心記,只是未曾運用。”眾弟子也都說:“念他初次就范,便繞過了罷。”
蘇尋道:“若是輕易饒了,還會不以為意,就罰他將你們平日閑時的過活都作了罷!若還有下一次,即逐出瑤臺,不容聽講。”猴子連忙謝恩。
蘇尋復重講《論語》,這一次,悟空不敢再分心,仔細地聽聞祖師講道。他全心全意地聽聞,卻聽那論語從祖師的口中說出,果然似乎又有所不同。他腦海中的兩朵魚苗兒慢慢地晃動著,仿佛也在感受著不同。
從祖師的嘴中說出的論語,倒不像惠子,而是給猴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仿佛這些話已不再是轉述,而是深切地淳淳勸導一般,讓悟空真的覺得自己應該去那么做,而不是單純的記憶下來就可以了。
此時悟空才知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卻原來是真的。即使這些道理他都知道了,但做不好,亦或是明白的不透徹,如今有了名師,同樣的學問兩個人講述出來,卻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他沉浸到了其中,直到夕陽來到,祖師就停下了講述。眾弟子皆仿佛如夢初醒一般,抬起頭時,祖師已在童子的侍奉下回到了屋子中。
直到現在,師兄們才全都熱烘烘地圍了過來,對猴子問一問二的。有的說東勝神洲那么遠,你當真是走過來的?也有的問花果山怎樣,東勝神洲如何?更有人問到龍女兒,知道這龍女是龍王的小女兒后,還有人敘起舊來,自言見過老李龍王。當然,也有元圣兒、諦聽幾個人與悟空善言了幾句,就自回到了各自的住處,其他人則與悟空好一番談論了許久,方才各自散去,猴子和龍女便被金銀童子引到了廊廡之間,安排了住處。
從這一日開始,猴子便正式在三星洞中修行了起來。
第二日,祖師未曾開講,猴子便和師兄們一起,學習一些禮貌規矩。及至下午,便開始幫師兄們做閑活,把砍柴挑水養花鋤地的事情都一人包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