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全部都是剪輯的魅力。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頂級的剪輯,也許無法化腐朽為神奇,但至少能夠讓一部平庸的作品具備風格化;糟糕的剪輯,則可能將一部出色的作品毀于一旦。
業內頂級電影公司和導演之間對于“剪輯權”的爭奪,也就來源于此:剪輯具備了改變或者顛覆一部作品的力量。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需要剪輯多次才能夠最終定型,所以包括了初剪權和終剪權兩個概念。
在陸潛的時空里,最赫赫有名的“剪輯權爭奪”故事,就包括了“異形3”、“正義聯盟”這樣的經典案例。
“異形3”是大衛-芬奇(David-Fincher)的長片首作,在那之前他是專門拍攝音樂錄影帶和廣告的導演,被二十世紀福克斯選中前來拍攝這部作品,系列前兩部作品都是大名鼎鼎——
“異形”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執導的;“異形2”的導演則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Cameron)。
這也意味著芬奇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二十世紀福克斯也背負著巨大壓力;但芬奇依舊信心十足地投入拍攝,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剪輯出了第一個版本——
這就是“初剪權”。
然而,二十世紀福克斯對該版本并不滿意,剝奪了芬奇后期剪輯的權利,于是又自己找人進行剪輯,沒有“終剪權”的芬奇只能看著自己的作品被糟蹋卻無能為力,最終電影上映的版本就是二十世紀福克斯剪輯的版本,堪稱一場災難,票房和口碑雙雙失利。
芬奇始終拒絕承認“異形3”是自己的作品。
在整個行業之內,韋恩斯坦兄弟和華納兄弟就是以干涉后期剪輯而赫赫有名,劣跡斑斑、數不勝數。
現在,陸潛倒是不需要擔心制片人或者制片公司的干涉,反正紀敘對于電影制作的相關問題始終都是全權信任陸潛的,但“突襲”的剪輯依舊是一件難題——
武打場面的節奏、鏡頭調度的軌跡、情緒力量的迸發,這些全部需要通過剪輯工作來完成梳理和串聯。
當今電影行業里,其實是有專業剪輯師的,他們能夠根據導演的想法和構思完成剪輯工作,頂尖的剪輯師還能夠如同攝影師、燈光師、配樂師、音效師一樣,將自己的靈感融入其中,與導演碰撞出火花。
但是,剪輯師和攝影師一樣,往往有著自己的風格與特點,如果和導演的風格無法契合,那就是一個問題,許多頂級電影大師都擁有自己固定合作的幾個剪輯師伙伴,根據不同類型的作品尋找不同的合作。
陸潛暫時沒有能夠尋找到像陳慕那樣的候選人,于是剪輯工作就只能自己親自上陣。
比起“解除好友”來說,“突襲”的剪輯工作不僅量大,而且更加復雜,敘事脈絡和節奏都需要更加緊湊。
劇組拍攝殺青,從盆塘回來之后,陸潛就全身心投入電影的后期剪輯工作之中。
一方面,是因為音效、配樂等等工作都在等待著,為了配合音效師的檔期,陸潛需要加快自己的工作進度。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剪輯工作本身的繁瑣與困難,需要陸潛全心全意地投入閉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