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潛所熟悉的時空里,“疾速追殺”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的作品。
首先,電影的兩位導演都是替身演員/武術指導出身。
也就是說,兩位導演對于打斗場面的鏡頭調度和武打設計都有著非常清楚的構想,但他們對于文戲的掌控能力趨近于零,于是兩個人揚長避短,充分地將打斗場面的魅力發揮到最大,這也成為電影成功的原因。
其次,兩位導演終究不是專業導演,天賦的局限性還是限制了電影魅力的進一步放大。
剪輯功力的欠缺是致命的,在系列第一部里,基努-里維斯身手不夠矯健的缺點就已經初步暴露出來,而后在第二部、第三部更是被進一步放大,以至于影響到電影觀感。
整體而言,“疾速追殺”的缺點在于兩點,動作場面的爽感被剪輯拖后腿,然后文戲幾乎沒有能夠幫上忙。
關于前者,陸潛想出的解決辦法就是洪家班,特別是管舟的矯健身手,通過“突襲”就已經得到了證明。
而這次在“疾速追殺”里,洪家班又重新設計了管舟的整個武打風格,以槍械和硬朗的拳腳功夫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不同于“突襲”的打斗風格。
從試映來看,效果非常好。
管舟在侯曉川的鏡頭里呈現出一個全新形象,沉默寡言之中又帶著淡淡哀傷和流浪氣質的男主角形象,再加上洪元和全新設計的武打動作,可以看得出來男主角因為受傷且久疏陣仗而導致身手有些生澀,卻依舊展現出殺伐果決的手段,剎那間就讓管舟的形象與“突襲”區分開來。
其實,對于動作演員來說,最大的困擾就是形象定格——
從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Stallone)到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從成龍到李連杰,從范-迪塞爾(Vin-Diesel)到道恩-強森(Dwayne-Johnson),全部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憑借著一部動作電影闖蕩出名號之后,形象就馬上定格,在整個演員職業生涯里都很難很難打破桎梏。
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動作演員后來都會嘗試喜劇,打破自己的形象束縛。
當然,管舟也必然會面臨相同的困擾,但幸運的是,管舟就如同一張白紙,任由陸潛在上面涂涂寫寫。
“突襲”展現出一個青澀特警的成長,“疾速追殺”則展現出一個隱退江湖殺手的被逼無奈,兩個角色自身色彩的不同,將管舟身上不同側面的氣質放大,然后通過洪元和武打動作的設計,最終賦予管舟不同的形象。
而且,侯曉川的攝影風格、調度能力、剪輯水準都是得到認可的潛在大師,他成功地將管舟身上那種夾雜著殘忍和天真的氣質融入鏡頭里,這對于塑造男主角魅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對此,陸潛沒有任何意見需要補充,侯曉川確實寶刀未老,電影呈現出一種不同于“突襲”的干凈和凌厲,畫面里幾乎看不到血腥,卻依舊能夠感受到脊梁骨發涼的驚悚。
陸潛最喜歡的部分就在于,侯曉川將“疾速追殺”的拍攝城市安排在了朗歌。
這是一座靠近北部的大城市,城市規模和蘭川相差無幾,甚至可能還要稍稍大一些,但天氣環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