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歌是一座大風城市,坐落在湖泊旁邊,高樓大廈遮擋住了陽光,穿行而過的狂風又因為鋼筋森林而變本加厲起來,整體來說,這是一座灰藍色調的城市,線條硬朗粗獷,和盆塘的荒野原始是截然不同的。
在侯曉川的鏡頭里,畫面呈現出大片大片的灰色和藍色,賦予“疾速追殺”一種緩緩滲透進入皮膚底下的冰冷質感,從這里就能夠看出,侯曉川早早就確定了三部曲的整體風格,為電影注入一種驚悚一種疲倦和一種滄桑。
即使是商業電影,也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當然,這也恰恰是陸潛尋找侯曉川的原因。
有一說一,侯曉川并不是一位擅長調教演員的導演,他對表演的理解還是太過粗淺,更多需要依靠演員自己的領悟和展示;但在侯曉川的鏡頭里,管舟自身的氣質成功凸顯出來,展示出不同的面貌,這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管舟完成了他的任務。
陸潛能夠感受到管舟的忐忑不安,他趁著空檔,朝著管舟展露一個笑容,輕輕頜首表示贊賞和肯定,雖然管舟依舊稱不上有演技,但至少在鏡頭前還是能夠展現出兩個不同角色的色彩差異,這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得到陸潛的肯定,管舟的臉上也顯露出了笑容。
關于后者,陸潛則將希望寄托在侯曉川身上。
作為新聞記者出身的導演,侯曉川對于細節的捕捉、人物關系的塑造總是有著他自己的見解和觸感,而且他總是能夠從細枝末稍入手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恢弘,這也是陸潛希望侯曉川賦予電影的人文關懷。
但遺憾的是,從試映成品來看,侯曉川有些……束手束腳。
什么意思呢?
顯而易見地,侯曉川有意識地加快電影節奏,以至于文戲被大量刪除,或多或少有些模仿“突襲”的意思。
可以看得出來,侯曉川還是擔心“疾速追殺”的票房,而且連續多部作品失敗之后,從創作巔峰滑落下來,侯曉川也顯得信心不足,所以有意識地迎合商業動作電影的需求,模仿陸潛的風格打造出這部作品。
問題就在于,陸潛籌備“突襲”的時候就沒有打算打開格局;但“疾速追殺”從籌備階段就是按照三部曲在布局的,自然而然,細節的填充也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恰恰是陸潛希望侯曉川能夠為電影帶來的東西。
那么,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陸潛靜靜地觀看電影,大腦卻始終在高速運轉,全然不是在放松享受電影,更像是正在準備一場考試。
然后,陸潛就抓住了一個細節,微微側頭看向身后的侯曉川,“侯導演,為什么這兩場戲的銜接看起來不太流暢,是不是剪掉了一組鏡頭?”
其實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但陸潛需要這樣的切入點。
侯曉川第一反應就是心臟微微收縮一下,不得不驚嘆陸潛的敏銳,不愧是專業人士,如此隱蔽的鏡頭剪輯也能夠看出脈絡的斷裂,可見陸潛對于影像的解讀是多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