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活檢是一項有一定危險的操作。但孫立恩認為,要確實診斷出魯春雨的問題,活檢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由于肝臟本身所特有的自我恢復特性,因此不像腦活檢——肝活檢很少帶來非常嚴重的后遺癥或者損傷。
在給唐敏檢查的時候,孫立恩和第四中心醫院的醫生們會盡量避免腦活檢也就是因為這個。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但肝臟不一樣。
既然患者本人有黃疸,而檢查的內容里,又有一部分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病。同時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囊腫。那么,醫生們選擇活檢來判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活檢的報告還沒有出,徐醫生留在病理科等結果了。”孫立恩和帕斯卡爾博士在辦公室里見到了剛回來沒多久的周策。他朝著兩位上級匯報道,“病理科初步認定,存在界面性肝炎。”
這是一個孫立恩比較陌生的術語,不過中文的優點就在于此——哪怕只是一個第一次聽到的術語,大部分人仍然能夠比較準確的明白它所反映的意思。
肝臟并不是一塊從里到外全部都由同樣結構組成的物質。它和很多其他器官一樣,擁有著不同的分段和層次。而這里提到的“界面性肝炎”,就是一個描述病變發展到其他層次的術語。
有趣的是,界面性肝炎并不是只有這一個名字。它也可以被稱為“碎屑樣壞死”。但隨著最近的研究,醫生們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界面性肝炎”來描述免性肝炎肝界板以及鄰近的肝細胞凋亡的情況。因此,“碎屑樣壞死”的說法反而變得少見了許多。
不管這種病變究竟被稱為什么,它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確定的——肝臟內的細胞出現了不正常的凋亡。而這種病變,一般出現在慢性肝炎中。
慢性肝炎是一系列疾病癥狀的泛稱。它可以由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等。而慢性,則是指這一疾病的病程進展時間較久。
從魯春雨的自訴上來看,她從去年七月開始就出現了黃疸。根據相關定義,肝功能異常反復發作,且持續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就可以被認定為“慢性肝炎”。因此,界面型肝炎的病理學檢測意義就比較明確了——它很可能就是魯春雨出現黃疸的原因。
黃疸的主要發作原因有四,第一是異常溶血,第二是肝細胞異常,第三是膽汁淤積,第四則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魯春雨年齡比較大,入院血常規正常而且本身并沒有病毒性肝炎。從這兩點出發,綜合考慮即可排除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同時,肝細胞性黃疸的可能性也被極大的削弱了。
“要找到一種不會引起血常規異常,但能夠同時廣泛損害肝細胞的疾病?”孫立恩搖著頭,干脆排除掉了肝細胞性黃疸的可能。“這個可能性很小啊。”
“膽汁淤積的可能性比較大……不,這個是唯一的可能了。”周策點了點頭,他也是是這么認為的。“肝膽外科申請的MRCP檢查結果系統上能看到,但是膽總管胰腺上端管壁疑似增厚的程度我看不是很厲害,感覺不像是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