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恩醫生的真實身份可能是“散論文童子”的小道消息已經在四院內部流傳開來。而陳海濤覺得,自己可能即將成為傳播這一小道消息的又一主力推手。
陳主任冷靜了一下后繼續道,“腦細胞膠質瘤的跨器官轉移很罕見,這一方面是因為神經細胞腫瘤要在其他器官生存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神經系統腫瘤往往在轉移之前,就率先導致病人死亡。不過,腦脊液散播神經系統腫瘤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他沉吟了片刻后說道,“大概有個4~6%。不過,既然已經開始懷疑腦細胞膠質瘤了,那么還是盡快停止分流比較好。她現在的情況比較穩定,現在應該也可以摘管了對吧?”
孫立恩點了點頭,當初滬市遠海醫院之所以會給唐敏做側腦室引流,就是因為她出現了無法解釋的顱內壓上升,并且已經形成了小腦扁桃體疝。現在既然明確了她的顱內壓上升是因為AQP4表達不足所致,那這根管子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更何況它還有可能成為癌細胞向腹膜腔轉移的通道。
“我先安排神外手術,把這根管子取掉。”孫立恩做出了安排,“其他的治療呢?需不需要現在開始化療?”
“我覺得……可以再考慮考慮。”對于進行化療的問題,陳主任比孫立恩還要保守。“其他需要進行化療的病人,大部分都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或者延長無進展期。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治療和姑息治療的區別不大。具體到這個案例上……我建議先刺激她的免疫系統。”
刺激免疫系統,是一個不太常見的癌癥治療方案。畢竟大部分的癌癥患者在被發現罹患癌癥后,腫瘤都往往進展到了人體不可能自行處理的地步。對他們而言,刺激免疫系統不光無法解決腫瘤,反而還會引起嚴重的免疫反應。
但唐敏的情況又和其他的癌癥患者截然不同。由于她的先天缺陷,腫瘤難以在她的大腦中生長。而神經腫瘤難以在其他組織存活的現狀,也限制了她的腫瘤在其他組織轉移。
在多重條件的限制下,腫瘤科的醫生們自然會考慮刺激免疫系統,而不是使用具有廣泛細胞毒性的化療藥物對疾病進行干預。
“如果只是提升免疫能力的話……注射用胸腺五肽之類的就可以。”陳主任考慮再三,謹慎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不過,孫醫生你們這個病例和同協那邊是有合作的對吧?”
孫立恩點了點頭,這個合作的事情在四院內并不是什么秘密。
“那就好辦了。”陳主任繼續道,“同協的血液科現在正在搞NKT細胞療法的三期臨床,可以讓唐敏進組——這應該是目前最保險的治療方案了。”
NKT細胞療法,是CAR-T細胞療法的一個變種。作為目前最先進,而且看上去是最有希望成功的“第四種癌癥治療方案”之一,NKT細胞療法能夠充分利用人體內的自身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且相比較PD-1和傳統CAR-T細胞治療,NKT細胞治療的不良反應更少,同時還具有更“廣譜”的抗癌效果——它幾乎能夠對所有類型的癌癥起到治療效果。
目前,NKT細胞療法僅有日本厚生勞動省給予了臨床許可。其他各國的NKT療法目前仍然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國內從10年開始了第一例NKT細胞療法實驗,目前總共進行了數百例實驗,這些實驗案例大部分都屬于終末期,且復發率極高的病人。其中,27例極易復發的腫瘤患者在接受三年的NKT治療后,25人未復發。44例出現了肝、肺轉移,單個病灶尺寸小于一厘米的患者在經過一年NKT治療后,有效率接近70%。
可以說,NKT細胞療法的效果令人矚目,它的綜合有效率遠高于常規化療藥物和化療藥物組合。由于NKT細胞無法在人體內長久存在,它的治療穩定性也比CAR-T和PD-1等“催化人體反應”的治療效果更好。除了需要長期輸注治療以外,幾乎所有方面都優于或者和現有免疫治療方法相同。
而唐敏的病情特殊,她和其他入組的終末期患者相比,需要進行NKT治療的時間必然更短。
“這倒是個辦法。”孫立恩從口袋里摸出了電話,興奮道,“我這就和朱教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