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這個位置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腫瘤。”這下,孫立恩終于明白之前的診斷是怎么回事了——這壓根就不是什么腫瘤被中藥和人體自行治愈的罕見案例。這是一起被影像檢查結果所誤導的誤診!
在狀態欄的幫助下,孫立恩可以百分之百的確診,邱振華并沒有什么腫瘤。那個看上去像是胸腺癌的縱膈內占位病變,實際上是他的肺大皰。
“這個地方的組織密度大概和人眼的晶狀體差不多,70-80HU嘛。”影像科的醫生知道,自己應該盡量向孫立恩說明一下影像學的檢查意義。孫醫生雖然天縱才華,但畢竟年紀不大。臨床經驗可能還不是特別豐富。詳細說明一下檢查,或許有助于他盡快鎖定病因。
眼球里的晶狀體,本質上是一個富含有水的具有彈性的組織。外側被透明的被囊所包裹,除了晶狀體囊、晶體上皮、晶體纖維和懸韌帶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結構。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CT值本質上是一種測量人體密度大小的計量單位,單位是亨氏單位(HU)。空氣的CT值為-1000,而致密骨則是+1000。
“和晶體類似?”孫立恩稍微一愣,然后頓時有了一個假設——如果說肺大皰外面的組織作用類似晶狀體囊,那肺大皰里的物質……密度可能也就和晶體纖維差不多。
換言之,邱振華的肺大皰里是有東西存在的,而且密度大概和水、蛋白質的混合物差不多……孫立恩忽然瞪大了眼睛,然后向一旁的影像科醫生問道,“血栓塊的HU密度是多少?”
“一般是64~84HU吧。”影像科的醫生想了想答道,“你是覺得……這一塊是血栓?”
“不見得就是血栓。”孫立恩卻搖了搖頭,他似乎已經猜到了答案,“患者有咳血的癥狀,那么……這些血是從哪兒來的呢?”
“從……從血管里?”這位影像科的醫生很明顯不是一個合格的捧哏,盡管他已經在非常努力的回答孫立恩的提問了。“我沒看到他有出血灶啊。”
“不不不,你已經看見了。”孫立恩一指屏幕上的那個占位性病變道,“就是這個。”
“這里是橫膈膜,和肺部不連同啊。”影像科的醫生奇道,“你是覺得患者有肺穿孔?這不可能,他沒有氣胸的癥狀,我也沒看到有氣影。”
孫立恩一愣,影像科的醫生說這里是橫膈膜,但……狀態欄卻沒提過橫膈膜上有問題。他又看了看CT的顯示,但以孫立恩這種二把刀的水平,那確實是看不出來區別——三年間,兩家醫院不同的專業的影像科醫生都做了檢查,都同時認為這個地方的病變是胸腺而非肺部。這又是怎么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