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恩一向認為,人最愜意舒服的時候,就是坐在溫暖的小閣樓里,捧著一杯熱可可或者熱牛奶,一邊啜飲著,一邊透過窗戶看著外面街上的人在冷雨中穿梭的樣子。
在保證自己溫暖舒適的前提下,要是能看到其他人辛苦疲勞的樣子,幸福感就會從心底里油然而生。換言之,幸福感存在的基礎就是對比。在保證自己基本需求的情況下,看到其他人過得還不如自己,幸福感就這么誕生了。
躺在熱水里的孫立恩,正在看著手機里的工作群,尋找著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在名為“天降神兵救急小分隊”的急診科工作群里,現在一片兵荒馬亂。十幾位二線醫生每隔五到十分鐘就會在群里發送一次自己現在的位置定位,并且附帶上一張自己正在趕路或者塞車的照片。
周軍在孫立恩吃晚飯的時候,就在群內發布了“正在家中休息的二線醫生,請馬上回到醫院內準備應急響應機制”的消息。
晚上這個時候,大家基本都正在家里吃著晚飯。那些剛剛開始休息的二線醫生們從主觀角度,確實都不想現在就跑到醫院里來工作——尤其是現在還沒有正式啟動二級響應機制,就算趕到醫院等著,院里也不可能給他們發工資和補助。
不過,雖然是在用各種各樣的抱怨表情刷屏,但這一批十七位二線醫生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馬上上路。只不過外面風雪實在太大,自己開車可能會非常危險——絕大部分二線醫生們都沒有在能見度不足五十米的大風雪里開車的經驗。而且他們的私家車絕大部分都是用著四季胎的前驅普通家用轎車,這樣的驅動模式和輪胎搭配,在這種天氣里簡直就是找死。
于是,怎么回到工作崗位上,就成了一件非常讓人頭疼的事情。這批醫生里,有兩位自己開的是帶四驅功能的越野車。他們盡可能的拉上了和自己順路或者距離不算太遠的同事。這樣就解決了八名醫生的交通問題。但剩下的九位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步行走路是目前來看最穩妥的方法。但這只適用于住的比較近的兩位醫生。剩下的七人只能選擇公共交通加步行之類的方案。
“我的公交車走不動了,地面上好像有冰。”群里時不時會冒出這么一句匯報,醫生們最多再加一句“我去幫忙推車。”然后就會至少沉默上二十分鐘。
這樣的情況頻繁發生,甚至群里其他的工作溝通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停了下來。大家都在群里拼命復讀著一句話,“你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周軍已經不止一次的想要讓這些醫生先別著急過來,以自己的安全為重。但……光看這些醫生們回到醫院的困難程度,就能猜得出來這次大雪對整個寧遠的影響必然巨大。拉響應急響應機制只是時間問題,現在需要考慮的無非是拉幾級而已。
“院辦那邊的統計數據出來了沒有?”急診科副主任,同時需要兼任應急辦的工作。周軍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擔心的事情——比如四院自己的供氧、供電和供水能力。“咱們的氧氣儲備還有多少?”
所有的公立三甲醫院都有戰備和應急響應的功能。這些功能在日常中的體現,主要集中在自持能力上。比如按照相關規定,作為一家綜合醫院,四院的發電機組必須保證在外界供電完全中斷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證比如手術室之類的重點科室能夠有最少24小時供電的能力。其他區域的照明等系統則應該在保證50%光照度的情況下,維持最少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