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離開了差不多一周時間,不過等著孫立恩來處理的問題并不多。二組那邊收治了兩位白塞癥的患者,這個不需要孫立恩處理。而一組本身則收了一位以藍色鞏膜、肢體扭曲和多發骨折入院的小朋友。這名病人由袁平安主治,其余醫生輔助。
“診斷很明確,是成骨不全癥。”對于這個病人,袁平安個人還是比較同情的,“患者今年11歲,入院前兩天有四處自發性骨折。我們給她做了X光,發現有五處陳舊性畸形愈合。”
“分類是第幾型?”對于衛健委公布的121種罕見病,孫立恩自己反正是翻來覆去的研究了很多遍。他對這些疾病已經熟悉到了可以馬上回憶起分型的地步,“有藍色鞏膜,今年十一歲……第一型?”
“是三型。”袁平安答道,“二型患兒基本活不出新生兒期,但三型這個分型也不太好。”
成骨不全癥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瓷娃娃病。
人體內的骨骼主要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構成,而其中I型膠原蛋白是骨骼有機質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一般能夠占到骨有機質的90%以上。這種物質對于維持骨結構的完整性和骨生物力學性能至關重要。而成骨不全癥的致病因素就出在這里——患者負責生成I型膠原蛋白的常染色體基因致病,導致I型膠原蛋白含量不足或結構異常。
目前,已報道的成骨不全癥致病基因有21種,而根據臨床表現,這些患者大概被分為五類。I型患者癥狀最輕,同時也是最常見的。而II型最嚴重,一般患兒在圍生期階段就會死亡。III類,則是存活者中癥狀最嚴重的一類。這樣的患兒常有身體矮小和進行性骨骼畸形等癥狀出現。
如果是I型患者,說不定袁平安的診斷可能不夠全面。如果是II型,那就很可能是個非常獨特的病例。不過III型……孫立恩嘆了口氣,III型患者癥狀實在是太過明顯,他很難想象袁平安能在這種病人身上失手。
“總之,先去看看吧。”大概看了看病例,沒有找到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之后,孫立恩合上了病歷夾,然后突然問道,“小茍呢?”
“哦,你說杰森啊?”袁平安迷茫了好幾秒鐘,然后才反應過來孫立恩說的是之前帶的那個規培生,“咱們組里沒什么病人,我跟劉院長商量了一下,讓他先去二組了。”
“叫上他一起吧。”孫立恩把病歷夾往腋下一夾,然后就往二組辦公室走去,“這種病例不太常見,我帶上小茍讓他長長見識去。”
茍杰森醫生在辦公室里,一頁一頁的啃著病例。貝赫切特綜合征又叫白塞癥,這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發病率也很低——一般大約是萬分之一。由于是全身性疾病而且主要表現為血管炎,白塞癥的癥狀非常的“不明顯”。
這次被收治入院的兩名白塞病患者是一對父女。兩人都有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父親有關節病變,而女兒則有神經系統病變。說來也巧——父親本身是來四院看關節疼痛的,而在骨科問診的過程中,陪同一起來看病的女兒突發抽搐和偏癱。結果被帶著陶德復查路過的帕斯卡爾博士發現。在看到了父親嘴上的潰瘍后,這對父女就都被收進了綜合診斷中心。
白塞病的發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老帕自己則覺得這對病例可能非常有診斷價值——也許從他們身上,就能找到一些揭示白塞病發病原因的規律也說不定。
在得知這個病例價值后,茍杰森一直在啃著這對父女的病例報告。反正他也沒有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干,再過一周,他就該去其他地方輪轉了。要是在臨走之前能夠發現點什么東西,說不定自己就有留在綜合診斷中心的機會呢?
“小茍!”孫立恩探頭進了二組辦公室,然后對著一臉茫然的茍杰森招了招手,“來來來,我帶你去看個罕見病!”
“是杰森。”茍杰森下意識的糾正了一句,然后非常順從的站起了身,朝著孫立恩快步走來,“孫哥,是去看那個成骨不全的小姑娘?”
“對。”孫立恩點了點頭,“成骨不全的發病率低,這個病例算是比較有特征的。你多看看,以后上臨床了總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