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綱估計還有兩天就能出來。”徐有容點頭答道,“陳雯的手術方案大概已經有了。柳老師的意思是,以介入為主。以腦血管為操作通道,先取掉靠近腦白質的那一批蟲囊。”
·
·
·
復雜的手術,對人體創傷大的手術,最好分成好幾次進行。這是現代醫學外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進步。陳雯的病情之復雜,情況之嚴重,不光孫立恩是第一次聽說,就連徐有容也是頭一次見。第四中心醫院的神經外科這段時間一直沒放松過對陳雯的手術方案設計,柳平川甚至從聯系了同協的老朋友們幫忙把握手術方案。同時,柳平川從深圳訂了兩套陳雯的顱腦3D打印模型,專門用于演練手術方案。
而真正的大頭還在后面,為了這場手術,第四中心醫院決定啟用剛購入的ROSA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
這次的手術創口多,位置深,僅靠神經外科醫生的雙手,很明顯是無法達到所需的精度的——就算前幾個蟲囊可以依靠徐有容穩定的雙手取出,但誰都不知道徐有容雙手的穩定能保持多久。
一旦因為手術時間過長,徐有容的雙手失去了穩定,鋒利的取樣針就會傷及到正常腦組織,或者戳破腦內動脈造成嚴重的出血。這種失誤,是絕對不能出現的。
“ROSA系統我在美國用過幾次,但不算特別熟練。”徐有容伸了個懶腰,然后重新把散開的頭發攏回了耳朵后面。“這幾天我一直在練習,所以也沒什么時間來急診。”
孫立恩根本沒聽過ROSA是什么,不過他倒是聽說院里有一套達芬奇系統。他好奇的問道,“院里不是有達芬奇么?為什么不用那個?”
“那種用來做胸腔和腹腔手術的東西,精度不夠。”不用徐有容回答,袁平安直接回答道,“而且達芬奇也做不到動脈內行走,要做神經外科手術,那坨東西就是廢鐵。”
說起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定位還真的有些尷尬。作為先進設備被引入到國內之后,達芬奇機器人水土不服的現象表現的比大家一開始估計的還要嚴重。胸腹腔手術時,達芬奇雖然能夠做到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等等優勢,但達芬奇手術尚未進入醫保覆蓋范圍。很多商業保險也不會對這一筆巨大的額外開支進行覆蓋。而和一般的腹腔鏡手術比,達芬奇的優勢又沒有大到“革命性顛覆”的地步。
而達芬奇系統的另一個巨大優勢——遠程手術支持就更沒什么意義了。能夠買得起達芬奇的醫院,沒有一家是菜雞,大家都很能打,根本不用叫外援。而需要手術支持的醫院卻買不起這套設備,需要專家操刀的手術,要么把病人轉送到高等級醫院,要么請專家來本院進行手術。遠程手術支持雖然是個大賣點,可現實中卻根本用不上。
雖然現在靠著5G技術,大醫院之間可以做到互相遠程達芬奇會診甚至手術,但這種案例畢竟還是少數——專家來回飛機票可比一臺達芬奇和一堆后續支持服務便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