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工作的特征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臟、累、苦。
累這個很好解釋,不分內外科,只要來了患者就得接。沒有休息時間,只要有病人那就得悶頭往上沖。而且工作起來,那可不是想停就能停的——這邊緊張做著止血和胸外按壓,另一頭你突然發現已經到了今天的下班時間,然后就想拍拍屁股走人……怎么可能啊?
苦則是建立在累的基礎上形成的。急診醫生的工資普遍不高,而且不少醫生的執醫證上還標明了“急診醫學方向”。這也就意味著,哪怕真的干不下去辭職了,除非你重新考證或者干脆改行,否則就算是換了一家醫院,還是只能走急診方向。
國內的急診醫學分可以大致分為“急診”和“危急重癥”兩個方向。而“急診”的研究內容和“危急重癥”實際上有非常大一塊的重疊部分。多發創傷、再灌注損傷、中毒、心臟驟停后綜合征等等都涉及到了重癥醫學的研究領域里。
但急診的工作報酬一般來說都趕不上重癥醫學。同樣背景的主治醫生,在經濟發達區域醫院里的急診科任職的話,基本工資加上雜七雜八的補助,一個月大概能有一萬五六。和整個城市的平均水平比起來,這個收入絕不算低,但也肯定算不上高——醫生們不吃不喝工作一年,也就能攢錢買個廁所而已。
可如果能在ICU里工作那就不一樣了。雖然根據地區不同,ICU醫生的收入也有變化。一般來說,ICU里醫生的工資會是急診醫生的兩倍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能相差十倍。
工作壓力大,工作內容繁多,收入不如同行,甚至連改行都難。急診醫生,又累又苦。
至于臟嘛……看看曹醫生,看看孫立恩就知道了。
在急診工作,被人吐一身,身上被濺一身血,甚至被兜頭澆糞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四院甚至有“慶祝規培和實習生第一次被吐一身”的習慣。孫立恩剛來醫院被吐了一身后,得到的慶祝慰問禮是一瓶可樂。
急診醫神工作臟、累、苦。這直接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急診醫院都缺人。不愿意當醫生的肯定不會去急診,就算是懷了一顆治病救人懸壺濟世心的,去外科和內科或者ICU不也一樣能達到目的?
不得不說,四院所踐行的“大急診”模式,是目前看起來最優希望打破這個奇怪循環的模式。這個模式下,急診的功能和重要性被成倍放大,而且最后基本都需要將這些患者重新送到專科去接受手續治療再出院。這種模式既能讓急診主導醫院內的大部分診療活動,提高急診醫生的收入水平,同時也能保證其他專科的收入和運轉。
四院的績效工資,是由院辦統計并且下發到各個科室的。這和以前各個科室各自為戰還是有些不同。
不過,就算這樣,要堅持在急診干下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自從被噴了一脖頸之后,曹嚴華醫生就一直緊緊閉著嘴。臉上發白,神情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