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是個很麻煩的病。不管對呼吸內科還是傳染病科甚至急診科來說,結核都是一個非常非常麻煩的疾病。
這個麻煩不光體現在漫長的治療期以及更加漫長的病期上,更麻煩的還在于診斷。
是的,結核是世界上最難診斷的疾病之一。
以前曾經流行過一個呼吸內科醫生之間的笑話,大概內容是這樣——如果你在大會診的時候被老教授點名要求對患者情況作出診斷,而且你還很不走運的走了神,壓根沒有聽清楚患者情況,別著急,你只需要輕咳一聲,然后擺出一副非常沉穩的樣子回答“結核不能排除”就行了。
沒有任何一個老教授能夠否定這個診斷,基本上所有的呼吸內科疾病都可以用“結核不能排除”進行診斷。這也能從側面說明,結核這種病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有20%的肺結核患者沒有癥狀或者只有輕微癥狀,而就算是有癥狀,基本也就局限于“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發熱”而已。換句話說,肺結核患者發病要么沒癥狀,要么沒有特異性癥狀。
那么引入影像學檢測呢?
情況同樣糟糕。肺結核的胸片表現也沒有特征性改變,影像科的醫生們只能通過一些鈣化斑點;病變發生于非上葉尖后段、下葉背段、后基底段;有球形病灶以及病變吸收慢之類的,非常主觀且不可靠的“特征”提出“懷疑結核,請結合臨床”的意見。
CT有一定的補充性診斷價值,但也只是對于某些隱匿部位的病變,或者診斷有困難的病變進行進一步分辨。CT和X光片一樣,無法直接給出確診的意見。
在經過了癥狀和影像學兩波不太靠譜的診斷后,如果醫生們仍然認為這有可能是結核(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疾病類型),那就會對患者開展病原學診斷。
接下來最不靠譜的地方出現了,由于結核病診斷一般采取采樣涂片染色的檢測手段。在臨床檢測中,結核采樣涂片染色陰性的可能性實在是太高了。以至于診療指南上都推薦,對患者需要連續進行最少三次以上的采樣涂片染色檢測,以盡量降低假陰性的可能性——更要命的是,涂片陽性也不見得就真的是結核病,非結核分歧桿菌、麻風分歧桿菌、努卡軍和放線菌也可能在染色下呈現假陽性反應。
因此,現在的“金標準”推薦使用分離培養法進行更加準確的診斷——但分離培養法的陽性率依舊不夠理想,而且整段時間長的不是一般。國內常用的改良羅氏培養法需要培養四到六周,也就是一個月到一個半月,三十到四十五天左右。
大名鼎鼎的PCR技術可以用在檢測中,它能夠將樣本中的微量結核菌DNA擴增,短時間內擴增上百倍以方便檢測。但假陰性和無法區分結核分歧桿菌與非結核分歧桿菌的缺陷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還有無法分別死菌活菌,無法判定臨床療效等更多的麻煩。
而同樣作為特異性比較強的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ST)就更慘了——年齡超過三歲后,這種檢測的效果就基本沒有了意義。原因也很簡單,TST無法分辨患者是現癥感染,還是曾經有過感染史。而由于國內普遍為嬰幼兒進行卡介苗接種,它的參考性就更差了。鬼知道成年人的TST陽性反應到底是因為接種了卡介苗,還是因為曾經有過感染,又或者是正在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