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診的第一個患者不知道是哪里不舒服。孫立恩摩挲著自己胳膊上的繃帶,心里有些犯嘀咕。當了一年規培,被縫了兩次針。這次數甚至比他過去二十多年人生積累的還多。要說心里沒點想法那肯定是騙人的。
“醫生……”第九診室的門被人推開,一個看上去有點顫顫巍巍的老太太走進了房間里。她看著孫立恩裸露在外的包裹著繃帶的胳膊小心翼翼問道,“你沒事兒吧?”
在自己的診室里被患者問有沒有事兒,孫立恩這還是第一次經歷。他笑了笑,指著面前的凳子道,“我沒事兒,您坐吧。”看著老太太坐下來之后,孫立恩問道,“您這是哪兒不舒服呀?”
老太太看上去還是很不放心的樣子,一邊絮絮叨叨的訴說著自己的不適,另一方面時不時朝著孫立恩的胳膊瞥上一兩眼。
“以前我就不吃海鮮,尤其是不敢吃蝦。”李慧珍坐在座位上,向孫立恩描述著自己的背景,“那玩意看上去簡直就和農村里的潮蟲一個樣子——潮蟲你見過吧?背上是半圓的,肚子下面好多腿。”說到這里,李慧珍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哆嗦,并且做出了蓋棺定論的判決,“看著就惡心。”
“嗯嗯,我知道。”孫立恩一邊苦笑著點頭,一邊繼續抬頭觀察著李慧珍的狀態欄——這次就連狀態欄似乎都在體諒孫立恩剛剛被縫針的痛苦,很直截了當的給出了問題答案“輕微過敏反應”。
“我這不是……前些日子家里來了些親戚嘛。”李慧珍還在嘟嘟囔囔的說著,“他們從老家過來帶了好多冷凍的餛飩,說是家里那邊的什么老店出品的。”
孫立恩一邊點著頭,一邊低頭開始琢磨著要開什么藥給李慧珍。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多聽一聽患者的自訴,不光對診斷有所幫助,同樣也能讓患者心里覺得受到了重視,主管感受上能舒服一點。這也是孫立恩從帕斯卡爾博士身上學來的技巧。
“結果他們就給我煮了吃了。”李慧珍撓了撓自己的脖子嘆氣道,“結果我從吃完之后到現在,渾身上下都在癢癢。我兒媳婦兒說我這是過敏了,非得讓我來醫院看看病。”
“你兒媳婦說的是對的。”孫立恩點了點頭,帶上手套,走到了李慧珍身旁,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她的脖子。“不過情況還不算太嚴重,就是有些皮疹。”
“我也覺著就是點皮疹,應該不用來醫院。”李慧珍對孫立恩的判斷表示了贊同,“不過兒媳婦兒非得讓我來一趟,反正我也沒什么事情,跑一趟就跑一趟了唄。”說到這里,李慧珍再次看向了孫立恩的胳膊,“我剛剛看見了,你那一下可摔的不輕。”
“為了搶救嘛,摔一下就摔一下,不打緊的。”孫立恩笑著點了點頭,然后對李慧珍道,“你這個癢了多久了?有一天了吧?”
“差不多嘞,從昨天中午吃完一直到現在。”李慧珍看了看自己的胳膊,上面似乎也有一些紅疹,“好在是就有點癢,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孫立恩想了想,放下了手里的筆道,“您這個過敏的程度不算太嚴重,但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攝入的過敏源的量不夠。”他對面前的李慧珍認真道,“對過敏您一定要提高警惕,雖然大部分的過敏可能就是身上癢一癢就過去了,但也有一些過敏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持久的傷害。比如哮喘,甚至喉頭水腫導致窒息,心臟停跳等等……”
孫立恩說的認真,李慧珍卻似乎不太放在心上,“我這問題我知道,就是吃了東西之后身上癢癢,不礙事兒的。”
“您要這么說,我可就得給您開藥了。”看著李慧珍的樣子,孫立恩靈機一動,換了一種思路開始規勸,“您這平時總吃會導致身體過敏的東西,那就必須得長時間用藥控制,還要去門診那邊開爐甘石洗劑往皮疹上擦才行。”